关灯
护眼
字体:
大
中
小
[武周]问鼎(242)
作者:千里江风 阅读记录
讓他一個人靜一靜。
當這立政殿中已隻剩他一人時,他望向面前那封李義府手書的目光越發陰沉。
若說媚娘彙報的阿菟之事,難纏歸難纏,也還在傢中瑣事的範疇,後半段的李義府之事,就涉及朝政瞭。
可真是好一個李義府。
好一個中書令!
李治深吸瞭一口氣,這才平複下心緒。
他很清楚,這並不是因為他到此刻才知道李義府的真面目。
這人不是什麼好東西他早就知道!
但就如同當年需要千金買骨,以李義府作為那個參考的典範,用他的小人脾性來打開局面一樣——
如今李義府還沒徹底榨幹作用,李治是不打算動他的。
若是他能再知情識趣一點,說不定還能得到一個善終。
所以,李治乍看起來,是因西域使節的到來而推遲處理李義府一案,實際上卻是要用延後論罪的方式來給他脫罪。
而根本不是在糾結要不要將李義府給解決瞭,以防自己的聲名受累。
那原本就是在幾日之後要做的事瞭!
從李治的角度,李義府最好的應變方式,是趁著這等禁足危機,證明他還是老老實實地站在李治的那邊,願意為他做一些見不得光的事情,背負上一些壞名聲。
李治也自然會感念他的付出,將他的麻煩事給壓下去。
可瞧瞧李義府都幹瞭些什麼!
他居然覺得自己身在險境之中,靠著陛下已沒什麼用瞭,決定去投靠皇後?
李治按捺住瞭額角青筋跳動,發出瞭一聲冷笑。
呵,他倒是很敢想啊。
可惜皇後比誰都要清楚,她該當站定在什麼立場上,絕不會被他的這一出“遠大前景”所誘惑。
李義府敢當他這個皇帝是死的,皇後卻不會!
皇後隻會在信中將李義府的這種倒戈行為批判得一文不名,對他不抱著陛下的大腿反而來求皇後吹枕邊風感到可笑。
然後連帶著對她的糟心親戚痛罵一頓。
李治:“……啊?”
他對著李義府這個名字勃發的怒火,都因為這突如其來的一句,被打斷在瞭當場。
他滿心疑惑,這裡頭怎麼又有皇後親戚的事情?
而後他便從媚娘這封越寫越是筆力深刻,幾乎要透紙而出的信裡,辨別出瞭其中的內容。
她寫道,她姐姐的兒子賀蘭敏之收受瞭李義府的賄賂,這才能將李義府的那封信神不知鬼不覺地帶去洛陽。
在得知此事後她心中煩悶不已。
要知道,當年她寫下瞭那篇《外戚誡》,就是想要規範傢人的言行,竭力避免還會出現長孫無忌這樣的情況。
哪知道,最該學習這份文書的人已經過世,她覺得沒必要學此書的,卻給她來瞭個意外“驚喜”。
她真是要被賀蘭敏之給氣死瞭。
不知道為什麼,可能是因為皇後的傢人一個比一個不做人,讓李治居然從“長孫無忌未曾倒臺,李義府已先變節”的苦悶中找到瞭點安慰。
他甚至完全可以想象得出,倘若他和媚娘同在此地,會是何種相互傾吐開解的場面。
當他繼續往下看去的時候,就瞧見皇後接著寫道,陛下要如何處置李義府,那是陛下的事情,她便不多加置喙瞭。
但李義府此人有這等困獸猶鬥的想法,倒是不妨利用一二。
至於賀蘭敏之……
請陛下看在他還年少的份上,對他網開一面。
她已想好要如何教導這個外甥瞭。
賀蘭敏之有這等走捷徑收取賄賂的想法,必定是他經歷的磨難還不夠多,眼界也還不夠廣闊,不如對癥下藥。
聽聞陛下在接待瞭外邦來使後,有意令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不如讓敏之隨行。
武媚娘記得,在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印度的時候,曾經隻率三十多人便借來七千軍隊,將印度大軍打瞭個落花流水,可說是外交使者中最有將才之人。
由此看來,管轄數千人對他來說都不在話下,何況是管一個賀蘭敏之!
此外,王玄策出使印度所走的,正是玄奘法師求取真經之路,沿途風沙磨礪,必定能打熬一番賀蘭敏之的心性。
當然,她那外甥也不是完全去拖後腿的。
他年輕且體格健壯,還容貌絕佳,怎麼看都是個外交使團中一個漂亮擺件,正可以來個戴罪立功。
李治看著皇後的這出安排,不由嘖嘖稱奇,一時之間不知道自己該當對這出決定報以什麼想法。
上一篇:叶罗丽之肆意而为
下一篇:叶罗丽:满级大佬闯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