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和亲王崽崽不摆烂(217)

作者:又糖 阅读记录


四大爷也没辜负他这片“赤诚”,只说田文镜是“年老多病,被下属官员蒙蔽”,命其回京养病。

现在,隐瞒灾情的变成了年羹尧,雍正帝会怎麽做呢?

雍正帝其实不相信年羹尧会这麽做,上报朝廷赈灾,对政绩考核的影响不大。年羹尧是年氏的哥哥,福惠的舅舅。自己派他去河南任总督,就是想让他累积功劳,回京后晋正一品文学殿大学士。他离京之前,自己还委婉暗示过,以年羹尧的聪明以及他那会面上的感激,是懂了的。

虽然,已经用不着了……

但,年羹尧是个能办事的,自己绝不会亏待他。

年羹尧确实是懂了,正因为懂了,他才会这麽干。

他对雍正帝的情感很複杂,怨恨称不上,忿忿不甘是有的。

原本他四川总督当得好好的,抓住机会再晋一级就是从一品。他如此年轻,过不了多少年,正一品大员是妥妥的。

突然被调到太子爷身边,也还好。康熙帝这是明摆着让他成为太子心腹,将来太子登基,他就是肱股之臣。况且,太子爷极为喜爱妹妹,他成为国舅爷的可能极大。

但是,太子爷似乎更看重从低微处提拔来的李卫、鄂尔泰、田文镜。

换了往日,他都不屑与这些要麽不通文墨,要麽阿谀逢迎,要麽固执耿直的人为伍。有这样明显缺陷的人,在官场上混个四五品就到头了。

偏偏他们一个个年年破格升官,占据各种要职。而自己,几乎毫无寸进。

太子爷登基后,妹妹被封为贵妃,他的境遇也没有半分改变。

他心中猜测,太子爷是担心未来他这个“外戚”位高权重,会把持朝政。

帝王的心思,向来如此。太子母族不能太弱,也不能太强。

然而,妹妹福薄去得早,福惠年小体弱,太子之位给了四阿哥。他身边还有形影不离的五阿哥辅佐,福惠不可能再有机会。

他试探过了,宝亲王和安亲王从小一起长大,情谊深厚,不是旁人能挑拨得了的。

如此,福惠成了势弱的一方。他懂皇帝的意思,皇帝是怕自己走后,福惠孤苦无依,才让他来河南立功。

但是,福惠不在了……

皇帝的委婉承诺还会兑现麽?

雍正帝原本也不是特别喜欢他,更倚重他的兄弟们,太子和宝亲王在朝中的威望也与日俱增。

太子和宝亲王明显不喜他,若不能在雍正帝还在时就身居高位,等太子即位,他此生的仕途也到头了。

这叫他如何甘心!

他其实也没觉得自己做得不对。已经被大水淹没了的县城没法救,能救的县他自会开仓放粮。

他只是放得少一些,让城中大户先施粥赈灾,反正,百姓只要有口吃的就饿不死。

这样,他自己本省就处理了灾情,甚至可以不要求朝廷减免赋税。冬日他开仓放点粮,春秋外头有野菜树皮,百姓饿不死。过了年,不出意外的话,他就能回京升任尚书,河南水灾跟他有何关系?

至于有老弱撑不过去,饿死、冻死、病死?笑话,好好的年景,老弱不也一样这样死?

甚至有人会参他瞒报灾情,也在他意料之中。看看,受了这样大的灾祸,他仍能处理好,不要朝廷赈济,多大的功劳呢!

可惜,他没料到田文镜会当着朝文武的面,哭得涕泪横流。雍正帝虽然觉得事情应该没这麽严重,但也没让他递折子申辩。

“太子和宝亲王去一趟吧。”雍正帝看一眼堂下,当机立断,“先带一部分粮食过去,若是不够,快马加鞭,朝中再送第二批过去。”

百姓生死一线的关头,还这样一来一回的禀告耽误时间,岂不是显得他这个皇帝昏聩无能?

这样安排一举多得。第一条就是显示他对百姓的仁爱之心,看看,甭管是真是假,都先运粮食过去,以防百姓真的在挨饿。

其次,弘历、弘昼不喜年羹尧,但这人确实有几分本事。让他俩亲眼目睹年羹尧的为政能力,日后君臣之间也能少些猜忌误会。

第三嘛,若年羹尧胆大包天,真隐瞒了灾情,不管出于什麽心思,此人都不堪重用。弘历、弘昼的身份,足以让他们能迅速控制住局面。当然,这种情况的可能性不大。

弘历、弘昼长在宫中,此行也算是能见识一番民间疾苦,底下官员是如何做事的。河南离京城不远,俩孩子带足了侍卫和太医,也不担心会遇到危险。

弘历、弘昼上前领旨。

“也带一批药材吧。”弘昼擡起头看向雍正帝,语气认真,“听说洪涝之后易发疫病,得给百姓有病治病,没病预防。”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