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今天被催婚了吗[清穿]+番外(562)
作者:陌小洛 阅读记录
然而胤褆却不傻,亲自询问了西路军其他将领,终得知其中真相,连夜命人给胤礽送信,讲明了真相。
胤礽看罢之后,气得额头青筋直跳,砸了半桌子的折子。
他筹谋良久,带了那么多先进的火器,就是想尽可能的减少人员损失,可如今却因为福全躲懒,葬送了近千大清将士。
要知道正面进攻乌里雅苏台之战,清军歼灭俘虏准噶尔士兵近万,损失也还不足百!
当初调兵遣将之时,他就反对福全领兵,可康熙念及兄弟之情,想给福全一个立功的机会,坚持要用福全,他们争论再三,最后决定将福全放在西路军里。
西路军进蒙路程最短,承担的只有阻截的任务,可以说是最轻松的一路,只要福全按军令行进,这功绩就是白送到他手上,甚至还有机会亲自取了噶尔丹的性命,拿个头功。
若不是康熙非要坚持用福全,胤礽都想让胤褆来领这一路,也正是因为用了福全,可谁能想到,这位裕亲王,竟然会如此无能!
穿越个沙漠,能带着三万大军迷路,好不容易走了出来,又敢枉顾军令,甚至事发之后,还想遮掩抢功!
“传令下去,让西路军直接回去,不必来乌里雅苏台汇合了,”
胤礽沉声吩咐,“佟国公,还有那些为国尽忠的战士们的尸身,皆仔细辨认身份,分别火化,将骨灰带回京城去。”
这么热的天气,尸体根本无法保存,只能原地火化。
忠骨不该埋于荒漠,胤礽要带他们回家去。
盛怒过后,胤礽只觉得分外疲惫。
噶尔丹伏诛,准噶尔必将土崩瓦解,于大清而言,这是天大的好消息,可如今,他闭上眼睛只能看到近千大清将士倒在血泊里不甘的模样。
他们执行的是他阻截噶尔丹的军令,与噶尔丹残部奋战到底,他们没有做错任何事情,英勇的战士不该是这样的结局。
只是因为他跟康熙错信了福全,是他们对福全太过纵容,才让福全敢于违抗军令,那千名战士的死,福全是罪人,他也有责任。
如果他能早点叫人去接应西路军,而不是只传达军令就相信福全会依令行事,或许就不会发生今日的惨剧,不会有那么多忠魂无辜葬身于此了。
而如今,他又该如何替他们伸冤呢?
福全是亲王,是他的王伯,康熙的亲哥哥,就算犯了错又如何?
最多就是受到斥责,罚他思过,就连亲王的爵位都不可能削去,甚至为了安稳人心,康熙会替福全遮掩,真的将阻截噶尔丹的功劳安在福全的头上。
这就是封建社会不可改变的弊端,亲缘关系成为统治阶级的枷锁,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任人唯亲之事,永远不可避免。
胤礽走出住所,行于城中。
噶尔丹伏诛的消息已经传遍乌里雅苏台,每个人都在为了胜利而喜悦,那一千忠魂的枉死,却似乎无人知晓。
“国公爷下令封锁了消息,”
纳兰性德陪在胤礽的身后,给他解释,“未免军心不稳,只说是西路军阻截了噶尔丹,一切细则,还得等回京后请皇上决断。”
胤礽知道常泰这么做是对的。
战事初歇,人心不稳,他们又身处喀尔喀蒙古深处,尚有准噶尔余部需要清理,此时那些战士们的死只能归于阵亡,不可能将其中缘由公诸于众,否则只怕会军心浮动,再难令行禁止。
“可是容若,你有没有想过,等回京之后,一切已成定局,汗阿玛不可能再反口说裕亲王有错,那些枉死的忠魂,就再也无处伸冤了。”
胤礽什么道理都懂,但就是心有不甘。
他很害怕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妥协之后,却逐渐屈从于这个时代,他怕自己心里的这点正义和热血,在妥协中,彻底消散。
可是这么多年他受到的教育又告诉他必须要以大局为重,不能冲动,任性而为。
纳兰性德也知道事难两全。
若是放在二十年前,或许他会少年意气,非要将事情挑破不可;
若是放在十年前,或许他会想办法从中周旋,至少要给那些忠魂讨一讨公道。
但如今,他不是没了勇气,而是看透了世事,知道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改变不了结果,一切执着,只是枉然。
胤礽不想回去,也不想再看着这些欢庆的人,便干脆上了马,往东路军营地去找石英儿。
不知为什么,他此时非常非常想要见到她。
胤礽也不许人通报,径直进了军营,没想到却听到阵阵惨叫,走近一看,却是营中正在执行军法。
瞧着足有十数人被按在地上挨军棍,人人都被鲜血染红了后襟,痛呼声不断。
胤礽看罢之后,气得额头青筋直跳,砸了半桌子的折子。
他筹谋良久,带了那么多先进的火器,就是想尽可能的减少人员损失,可如今却因为福全躲懒,葬送了近千大清将士。
要知道正面进攻乌里雅苏台之战,清军歼灭俘虏准噶尔士兵近万,损失也还不足百!
当初调兵遣将之时,他就反对福全领兵,可康熙念及兄弟之情,想给福全一个立功的机会,坚持要用福全,他们争论再三,最后决定将福全放在西路军里。
西路军进蒙路程最短,承担的只有阻截的任务,可以说是最轻松的一路,只要福全按军令行进,这功绩就是白送到他手上,甚至还有机会亲自取了噶尔丹的性命,拿个头功。
若不是康熙非要坚持用福全,胤礽都想让胤褆来领这一路,也正是因为用了福全,可谁能想到,这位裕亲王,竟然会如此无能!
穿越个沙漠,能带着三万大军迷路,好不容易走了出来,又敢枉顾军令,甚至事发之后,还想遮掩抢功!
“传令下去,让西路军直接回去,不必来乌里雅苏台汇合了,”
胤礽沉声吩咐,“佟国公,还有那些为国尽忠的战士们的尸身,皆仔细辨认身份,分别火化,将骨灰带回京城去。”
这么热的天气,尸体根本无法保存,只能原地火化。
忠骨不该埋于荒漠,胤礽要带他们回家去。
盛怒过后,胤礽只觉得分外疲惫。
噶尔丹伏诛,准噶尔必将土崩瓦解,于大清而言,这是天大的好消息,可如今,他闭上眼睛只能看到近千大清将士倒在血泊里不甘的模样。
他们执行的是他阻截噶尔丹的军令,与噶尔丹残部奋战到底,他们没有做错任何事情,英勇的战士不该是这样的结局。
只是因为他跟康熙错信了福全,是他们对福全太过纵容,才让福全敢于违抗军令,那千名战士的死,福全是罪人,他也有责任。
如果他能早点叫人去接应西路军,而不是只传达军令就相信福全会依令行事,或许就不会发生今日的惨剧,不会有那么多忠魂无辜葬身于此了。
而如今,他又该如何替他们伸冤呢?
福全是亲王,是他的王伯,康熙的亲哥哥,就算犯了错又如何?
最多就是受到斥责,罚他思过,就连亲王的爵位都不可能削去,甚至为了安稳人心,康熙会替福全遮掩,真的将阻截噶尔丹的功劳安在福全的头上。
这就是封建社会不可改变的弊端,亲缘关系成为统治阶级的枷锁,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任人唯亲之事,永远不可避免。
胤礽走出住所,行于城中。
噶尔丹伏诛的消息已经传遍乌里雅苏台,每个人都在为了胜利而喜悦,那一千忠魂的枉死,却似乎无人知晓。
“国公爷下令封锁了消息,”
纳兰性德陪在胤礽的身后,给他解释,“未免军心不稳,只说是西路军阻截了噶尔丹,一切细则,还得等回京后请皇上决断。”
胤礽知道常泰这么做是对的。
战事初歇,人心不稳,他们又身处喀尔喀蒙古深处,尚有准噶尔余部需要清理,此时那些战士们的死只能归于阵亡,不可能将其中缘由公诸于众,否则只怕会军心浮动,再难令行禁止。
“可是容若,你有没有想过,等回京之后,一切已成定局,汗阿玛不可能再反口说裕亲王有错,那些枉死的忠魂,就再也无处伸冤了。”
胤礽什么道理都懂,但就是心有不甘。
他很害怕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妥协之后,却逐渐屈从于这个时代,他怕自己心里的这点正义和热血,在妥协中,彻底消散。
可是这么多年他受到的教育又告诉他必须要以大局为重,不能冲动,任性而为。
纳兰性德也知道事难两全。
若是放在二十年前,或许他会少年意气,非要将事情挑破不可;
若是放在十年前,或许他会想办法从中周旋,至少要给那些忠魂讨一讨公道。
但如今,他不是没了勇气,而是看透了世事,知道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改变不了结果,一切执着,只是枉然。
胤礽不想回去,也不想再看着这些欢庆的人,便干脆上了马,往东路军营地去找石英儿。
不知为什么,他此时非常非常想要见到她。
胤礽也不许人通报,径直进了军营,没想到却听到阵阵惨叫,走近一看,却是营中正在执行军法。
瞧着足有十数人被按在地上挨军棍,人人都被鲜血染红了后襟,痛呼声不断。
上一篇:红楼之满园春色
下一篇:穿成三圣母后跟哪吒四处添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