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
中
小
【ME】【CD】Past and Future+番外(89)
作者:麻将 阅读记录
发在乐乎上的闲聊,讲了点自己的想法,可以不看。
Lofter在设计上非常不亲民,尤其是互动方面,简直是噩梦。每次我想和太太们互动,都因为话痨被告知字数超了,让我语言简洁的两大推手:微博和lofter。
很多太太在文章下面回了很长的评论,我很想和你们深入的沟通,但以我的话痨水准,分三次也发不完,而我又确实有些话想谈,lofter不能发长评论,于是我来烦大家了。
·动因
每一个人写东西都有动因,当倾诉的欲望压倒懒惰,文章就写出来了。@oskar1026 姑娘在评论里说,她爱TSN“就像自己的少年时光。”这其实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起因。我和Jesse有一点非常像,我们都有分离焦虑症。我小时候表现得非常明显,以至于上不了幼儿园,每天哭得撕心裂肺。当时是我姥姥照顾我,姥姥心软,做了一个毁我一生的决定,她不让我上幼儿园了。为了这几年没有分离的日子,我几乎付出了一生的分离作为补偿。和母亲分离数年,和父亲分离半载,接着我就像被友谊之神诅咒一样,小学的好朋友没有跟我上同一个初中,初中的好朋友没有和我上同一个高中,高中的好朋友没有和我上同一所大学,最终她还抛弃我去了国外,而我大学的好朋友,我俩不在一个城市。
每一次分离我都撕心裂肺,歇斯底里。这期间,我还跟随父母转战多个城市,友情随着距离都湮灭了。我平生最恨也最羡慕别人有青梅竹马的朋友,看见谁有了,恨不得挖墙脚抢过来,闺蜜鄙视我说,你那急赤白脸、饥渴难耐的作态,活脱脱一个“小三”。
哎哟,我又话痨了,言归正传,我其实是想说,我是非常不喜欢分离的。而TSN是一场青春离别,比《致青春》、《匆匆那年》还有《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这些不知道在干啥的青春片,更像我们的青春时光。尽管它的文化背景和我们截然不同,角色经历更是让我们望尘莫及,但大卫·芬奇确实抓住了青春之意的精髓——启程与别离。
从2010年第一次看TSN开始,这个电影就在我身体里种下了种子,七年来我几乎看了TSN的所有同人,诸位太太用文用MV一点一点的浇灌这个种子,它在我心里扎根发芽,令我念念不忘。终于,我倾诉的欲望压倒了一切,我想写一篇故事,诉说我对于TSN的理解。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人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话很俗,却是真理。我对人物的理解受限于我的眼界和思维,有很多不当之处,在看其他太太的文或者评论时,一旦我发现错误,我会修正,下次如果有机会再写,大概会有进步。
·人物
很多作者,尤其是编剧写作之前喜欢先写人物小传,先有人物而后才有情节、文字。这是很有道理的,人物是一篇故事的灵魂。但我写这篇文章之前,心里是没有很明确的小传的。当然,他们四个我非常熟悉,这七年间我一直在接近他们,思索他们,但在我的故事里他们是什么样子我并不特别清楚,他们像雾里的群山,看得见形状,看不见曲线。光靠想是想不明白的,人物是写出来的,写着写着,也许雾就散了呢,怀揣着这种极度不负责的想法,我开始了PAF的写作。
··Mark
Mark好写也不好写,好写在他是TSN的灵魂,大卫·芬奇和索尔金对他挖掘的很深很细,而Jesse在评论音轨里又详细的解释了他对这个人物的理解,Mark性格并不难把握,但你想写出来,那可就太难了。文中的Mark是现在的时间线,和电影里差了好多年,我需要把他从过去推导演绎到现在乃至未来,这个就更难了。好在这七年我也看了不少小扎的资料,小扎性格和Mark差得挺远,好几次我都被他带着跑偏了,但他俩在某些重要特质上是一脉相承的,比如冒险,比如敏锐。
文中的Mark已经是一个市值千亿公司的CEO,全世界都在评论他的不可思议,他的Facebook帝国已经站稳脚跟,进入了一个稳定的平台期,他想再进一步,需要更强大的盟友。Mark在政治上已经显露出诉求,他勃勃的野心,蓄势待发。
同样,因为在稳定的平台期,那些他刻意忽视封闭的情感,在他逼仄忙碌的生活舒缓之后,也开始蠢蠢欲动了。人就是这样,越成功越伟大越在意之前有过的失败。而Eduardo是Mark的滑铁卢,不是他赔付给了Eduardo多少钱,而是他在Eduardo身上表现的非常不专业。
股份稀释到那种程度,不像商业决策更像羞辱,像发泄,像始终理智的他,终于忍受不了,报复性的将自己的怒火,兜头倒在Eduardo身上,而后对着他大吼,“既然你这么漫不经心,不肯好好过,那我们就他妈别过了!”很多太太说,那场官司像离婚,我深表赞同。不过我觉得对“婚姻”绝望,歇斯底里的并不是Eduardo,而是Mark。Eduardo只是生气,从没想过拆伙,他冻结银行账户是赌气,Mark一打来电话,他立刻就接了,沟通没问题,歉也道了,对Eduardo来说,这就是一次争吵而已。
上一篇:今天也在大洋彼岸活下来了
下一篇:被嫌弃的飞鸟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