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
中
小
帝王将相在我直播间疯狂辟谣[历史盘点](93)
作者:十八然 阅读记录
“太上皇……传位?”
朕身体还好着呢?为何要将皇位传给李二?
李渊怀疑人生的时候,李世民后背也出了薄薄一层冷汗。
李世民很清楚,自己之所以能够在李渊和李建成面前导演出这一幕和“玄武门之变”截然不同的场面来,依靠的不过是三方手中的情报差。
李建成不知道李元吉给他捅了娄子,李渊也不知道李建成所说的玄武门之变是真的会发生的。在这样的前提下,他才得以安安稳稳地站在这里,准备成为新的太子。
现在李渊产生了疑惑,李世民连忙道:“儿臣不敢,按此天幕所言,儿臣日后的功绩也都是仰仗父皇的荫蔽……”
李渊忽然觉得有些力乏,他摆摆手,不再言语。
两个儿子都要反了自己,如此神迹也在告示着自己应当退位……
也许这正是上天的旨意。
李世民大概也没想到,李渊没有怀疑到他头上,甚至还因为天幕的神降性质,认真思考起退位之事。
李渊也的确很难猜到其中复杂的真相,谁能想到,这天幕给兄弟二人同时开直播呢?他还以为这是那被压入大牢的前太子带来的神迹之物。
【贞观十年前后,对李世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首先是太上皇李渊的逝世。
前十年中,李世民之所以如此勤勉于政,一方面是他的个人性格和抱负,另一方也有李渊的功劳。
他的皇位是李渊退位给他的,他的一言一行都有这个老父亲亲眼看着,这也无形之中成为了李世民肩头的压力。
这是一种良性的压力,李世民在这样的驱动下,会更加勤勉,想要给父亲看一看自己将大唐治理地多好。
而贞观九年,李渊的离世就意味着李世民少了来自长者的注视。】
就像每一个在天幕中得知了自己寿数的人一样,李渊心中也难免涌现出一种惊讶和命定的悲凉来。
他不可避免地想到,如果李世民不是在武德九年接手皇位,那天幕所描绘的这种贞观图景是不是可能就不复存在?
【再等到贞观十年的时候,又走了一位重要人物,那便是文德皇后长孙氏。】
听到这里,李世民陡然一震。
“观音婢……”他不敢置信地喃喃道。
他的观音婢今年不过二十有五,尚还是青春年壮之期,怎会仅在十年后就撒手人寰?
【在初唐时节,诞生了很多优秀的女性,她们在史书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长孙皇后就是其中一位。
她克己谦卑,但绝不仅是深宅里妇人。李世民治期内的贞观之治,也有她浓墨重彩的一大笔功绩。
李世民作为一个皇帝,处于最高的那个位置,他当然不是与生俱来这种虚心纳谏的气度,万人之上要能做到这个地步是很难的,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追随效仿的后世之人。
是长孙皇后,站在他的身后,为他提供了稳定的支撑。
例如贞观年间最著名的谏臣魏征,他直言上谏,触犯天颜,常常惹得李世民很不开心,又一次还赌咒发誓要把魏征杀了解气。
是长孙皇后在看见李世民发火后,问了其中的缘由,然后换上庄重的衣服,称要祝贺李世民。
李世民不解,问她这样的原因是什么,长孙皇后道:“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
这就叫高情商的回答,她用柔软的话语,巧妙地将魏征的直谏转化为对李世民的称赞,委婉地点醒了李世民,调节了君臣矛盾。
甚至可以说没有她就没有这个耐着性子听谏言的李世民。
不信你看,长孙皇后死后,没有了小棉袄,贞观原本的那种谏铮之风也就不似从前了。
再到贞观十七年,魏征去世,这个最愿意给李世民说真话的人一走,加上政局逐渐稳定,那种清明之风更是急转直下了。
综合来看,唐太宗执政期间,总体是培养了一种良好的风尚,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也完成了统一,一定要找出什么值得争议的地方,那就是后来在继承人的选择,和出征高句丽上有一些争议。
有人将唐太宗和隋炀帝作比较,认为唐太宗幸而是活得不算久,如果在2给他几年,也有可能会出现隋炀帝那样的大乱。
主播不太认可这种说法,唐太宗是一个知道反思自我,寻找问题的人,后期虽然不可避免地犯了历代君主修缮宫殿,讨伐远征的老毛病,但是他是明确地认识到其中错误的,唐太宗会及时修正高句丽的出征策略,而隋炀帝则是在对高句丽的征伐上一意孤行,不听劝告。
同时,隋炀帝失了人心,不能团结好关陇集团、江南氏族和山东氏族集团。唐太宗就做得很好,他和臣子们相处融洽。
上一篇:[萩松]我真的没有ptsd
下一篇:今天也在为安稳退休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