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拯救你+番外(158)
朱琳琅觉得不应该教朱厚照认识阿拉伯数字,如果朱厚照不认识,朱祐樘就也不会认识,那他此刻就看不懂牌子上写的“15岁即位,在位16年,享年31岁”!
这可是把朱祐樘的死亡时间也一起暴露了!
“他是生病了吗?”朱祐樘死死地盯着牌子上的“享年三十一岁”问道。
“秋日落水后一病不起,半年后驾崩。”朱琳琅轻声回答道。
朱祐樘没再说话。
康陵的面积并不大,当初嘉靖帝即位后只花了一年两个月就修建完毕。现在大多数地面建筑都没了,看着很是荒凉。
讲解员是附近康陵村的村民,据她说大门(祾恩门)都是重建的,九十年代初她嫁到康陵村时,祾恩门就只剩下围墙,里面真正保存下的就只有棂星门和石五供,明楼在明朝末年被李自成焚毁了,现在看到的明楼也是清代重建的。
这位讲解员还算公正,她说正德皇帝聪明绝顶,并不是完全“荒唐”,还说他是明朝中后期最后一位可以亲自出征打仗的皇帝。
讲解员并没有讲太多与康陵有关的内容,而是主要讲解风水,朱琳琅松了口气。
朱祐樘全程面无表情,冷静的可怕。讲解员疑惑地看了他好多次,朱琳琅只好偷偷跟讲解员说他今天心情不好。
朱琳琅原本担心朱祐樘会控制不住情绪伤心落泪,想过让他戴个墨镜,但现在是冬天,今天还是阴天,戴墨镜太装了,只好作罢!
登上城墙后朱琳琅还特意问讲解员,明孝宗的陵墓在哪里。讲解员给她们指了一个方位,说道:“那边就是泰陵,是明朝第九帝孝宗敬皇帝朱祐樘和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不过没有开放。”
朱琳琅看了一眼朱祐樘,继续跟着讲解员走。她就是怕朱祐樘想要参观自己的陵墓,所以借讲解员的话来打消他的念头!
讲解员又补充说:“明武宗很孝顺,他父亲孝宗驾崩时他伤痛欲绝,出殡时不顾百官劝阻,亲自为弘治帝扶棺至皇陵。”
朱琳琅仿佛听到了吸鼻子的声音,她装作没听到,也没有回头。
讲解时间被完美地控制为一小时,讲解员把两人带出陵区,参观结束。
回到车上,朱琳琅说:“陛下愿意听我说说明武宗朱厚照吗?”
“你说吧。”朱祐樘靠在座椅上,闭着眼。
“他自小聪颖,敏捷好动,喜欢骑射,但性情很温厚。”
朱祐樘轻轻地“嗯”了一声,他在儿子的要求下已经给他安排了骑射课程。
“武宗陛下会作诗文,会绘画,精通多门外国语言,精通音律,会唱歌,会谱曲,会弹琴还会制琴。最难得的是他还有不凡的军事才能。”
“正德十二年十月,武宗陛下去巡视边防,正好遇到蒙古鞑靼部落首领小王子达延汗再次率五万人进犯大明边境,武宗陛下调集长城一线的军队参与作战。这场战役被称为应州之战。”
“平时喜欢玩闹的青年皇帝立刻变身为沉稳镇定的指挥官,他首先派少量部队引蛇出洞,牵制住敌军主力部队,再不断增加兵力来消耗敌军的锐气。他亲自拿着兵器追着对方打,在草原上卧冰啃雪,连他的侍卫都受不了了他还能坚持,战事最终以达延汗败退告终。此战过后达延汗去世,蒙古军队三十年不敢南下!”
“我认为就凭这个,武宗陛下都可以堂堂正正地去见祖宗朱元璋和朱棣,他是宣德帝朱瞻基之后唯一一个能亲自上阵杀敌的皇帝,无愧于列祖列宗!”
“他在战场上英勇作战时应该没想到,面前的是敌人,而背后站着的也不是支持他的人。”
“应州大捷后他回到北京搞了一场隆重的回城兼阅兵仪式。仪式一结束,他就迫不及待地找到首辅,激动地对他师傅说自己亲手消灭了一个蒙古军官。不久后京城就流传着一种说法:应州之战败了,皇帝不厚道,吹牛撒谎。”
“武宗陛下听到东厂汇报的这件事后沉默良久,半晌后才下诏要辍朝十日休息。他也只能用这种方法来表示自己的抗议了。”
“可笑的是他死后不久,大臣们按照传统编写《武宗实录》时,写下了‘蒙古军队阵亡十六人,明军阵亡五十二人‘!”
“十万兵士死战数日,如何做到如此少的伤亡?这就是文人对待一个不愿意受他们约束的皇帝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地抹黑他!而这些文人的心就是被他父亲孝宗陛下给养大的。他们不但要管武将,还要管皇帝。”
朱祐樘此时已经泪流满面,朱琳琅抽了两张纸巾放到他手上。
“他还是太子的时候就能看出‘京营占役’的弊端,登基后重视京营建设,提升官兵战斗力。重视边事,采取兵部及边镇武官的建议,进行多项改良措施,正德四年至十二年之间,边关战事的胜利有十七次,边镇官军不仅提高了战斗力,侦察能力和备战防御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经常可以料敌于先,布兵防御,官军的责任心与士气都比过去大为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