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曾识干戈(30)
秦绛此时还是个懵懂孩童,对哥哥的话不以为然,“我会记住的,我要像师父那样,做一个公正正直的人。”
————————————————————
①束脩:肉干。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被称为“束脩”。
第17章 令公桃李满天下(三)
私试结果很快就出来了,秦绛果不其然,雄居第一。而冯晏的成绩则有些惨不忍睹,在倒数几名徘徊。于是一方道贺之人不断,一方愁云惨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二名是斋谕陈文前,他得知成绩后,一直沉默的看着书。等秦绛周围的人都散干净了,陈文前小心翼翼的问道:“斋长,能看一下你的文章吗?”
“当然可以。”秦绛很大方,随手就递给他了。
陈文前是那种死读书的人,他平常除了帮秦绛记录斋中学生的行艺,其余时间都在座位上看书。他似乎没有什么朋友,也没有什么喜好。秦绛有时候挺佩服他的,能一动不动的坐那么久。
学生中也有看不惯他的,戏谑的称呼陈文前为“状元郎”。有时候大家出去玩,有人想叫他,却被人拦住,笑道:“别打扰人家考状元。”
如今,又有人看陈文前的笑话,笑他一天到晚死读书,却还是比不过秦绛。的确,陈文前以前都是他们斋的第一名,如今换了斋,被秦绛压了一头,他变得更加沉默了。
陈文前看完文章,将卷子还给秦绛后,却没有立刻离开。秦绛看他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疑惑道:“还有事?”
“听说,你拜徐祭酒为师了?”
“是,还有冯晏。”秦绛大大方方的承认了。
“果然名师出高徒,徐祭酒他一般都不收徒的。”陈文前神色落寞,“你的文章,比我高明多了。”
秦绛语塞,不知该说什么,只好眼睁睁的看着陈文前离去。
到了晚上,秦绛和冯晏一起去徐祭酒家中。一路上,冯晏鸭步鹅行,样子滑稽可笑,而且离徐府越近,他走的越慢。
“你快点,磨磨蹭蹭的,小心被师父罚。”
“秦绛,怎么办,我感觉我腿软,我走不动了。”冯晏向秦绛诉苦,一副苦大仇深的表情。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秦绛笑道。
“我已经很努力的学了,这些天师父考问我,我都能背出来。可是谁知道师父出的题这么难啊。”
秦绛知道,学习是滴水穿石的事情,非一日之功。他安慰冯晏:“师父看到你的努力了,也没指望你能考多好。你放心,不会有事的。”
“真的吗?”冯晏一脸狐疑,“若我被罚,你可得陪我。”
两人一步三摇晃的终于来到了徐府,徐谨谦早就在书房等候他们哥俩呢。
见冯晏苦着一张脸,徐谨谦先点评他的卷子,“冯晏,你先给我说说,‘安国全军之道’,出自何处?”
冯晏一下子懵了,他根本不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
秦绛在旁替兄弟干着急,差点想帮他答了。
在徐祭酒威严的注视下,冯晏低下头,“弟子不知。”
“秦绛,你说。”徐谨谦问道。
“出自《孙子兵法》。”
“啊,孙子说的?”冯晏大惊,“四书五经,没有《孙子兵法》。”
“没有《孙子兵法》,就可以不学了吗?我本以为你父亲是武官,你对军事定会有些研究。可你看看你答的什么,乱七八糟,一塌糊涂。《论语》《大学》《孟子》,你记得的句子,都默写上去了啊。”
“您不是说,让我记得啥就写啥,写满就行了吗?”冯晏委屈的说道。
“文不对题的句子,也照搬吗?你怎么不把《论语》默写一遍呢?”
“对哦。”冯晏竟然真的在考虑下回考试默写一遍《论语》。
“你说什么?”徐谨谦看冯晏这种态度,明显有点生气了。
秦绛见状,偷偷拉了拉冯晏的衣袖。冯晏低头认错,“师父我错了,您别气坏身子。”
“你们辛苦的学习,不只是为了科考。我知道,这次题目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但还是有人答得很好。”徐谨谦看向秦绛,“你对《孙子兵法》的理解,在我意料之外。”
“师父谬赞,学生不敢当。”
徐谨谦继续问他,“你应该也很惊讶,我为什么会出这种题吧?”
秦绛点头,而后又道:“我哥说,可能和边关局势有关。”
“太祖太宗时期,大楚国力强盛,边境安宁。那时候的官员,武能上马打天下,文能提笔安天下。而如今,奢靡之风已经渐渐磨平了文人风骨,文官们除了耍笔杆子,在朝中结党营私,讦人之短。说到排兵布阵,则一窍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