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后院通现代(286)

作者:重玖

小美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她先介绍了后世小学学制的设置,小学六个年级,一到三年级为低年级,四到六年纪为高年级。

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孩子,管理、教育等方面,都是不同的。

小美的意思是,田泾村离镇里近,而且村里通往镇里的路现在也修过了,比以前好走多了。

那么是不是和镇里商量一下,三、四两个年级的孩子,是不是可以到镇里上学。

毕竟镇里的师资力量是村小无法比拟的。

一二年级孩子还小,就在村里上学。

如果这个方法可行的话,哪怕王家出点钱,给乡里,让乡里在中心小学那里再建几间教室,对田泾村的孩子们来说,也是极大的好事。

小美的这个建议得到了王家人的一致认可,王培根马上把此事跟菊生书记讲了。

菊生书记很激动,这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啊,他马上去乡里,先找了副乡长云根,这是村里的老书记,菊生的上一任领导。

大家都是田泾村人,当然胳膊肘子往里弯的,两人商量了一下,一起去跟书记汇报。

前几年的周书记已经退休了,新书记这几年也是紧跟时代的,也知道现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知道上面领导对教育的重视。

阳澄湖镇的教育之落后,师资力量之薄弱,而教室队伍之努力,他是深有体会的,也想改变这种面貌,可惜乡财政实在不给力。

现在听云根和菊生两位这么一说,可以改善孩子的教学环境、师资力量,还不要乡财政出钱,这是顶顶好的大好事啊。

当下就答应了,还叫人把王培根叫了过来。

就这样,村里的三年级、四年级的孩子,从暑假后新学期开始,到镇里读书。

而村里的孩子实际上就一个年纪二十多人,加一起一个班。

当然不能放在一个班咯。

得到消息的另一个和田泾村差不多的村,就是那个五年级和田泾村孩子们合并成一个班的村书记,马上赶到乡里,坚决要求一视同仁。

就这样,两个村的孩子定了,至于建教室的事,乡书记提出,每个村给三千块钱吧。

菊生书记喜滋滋地走了,王培根跟他漏过底,王家这次是准备出一万块钱用于村教育的,这三千块钱完全没问题。

独留那位也要送孩子来村中心小学读三年级、四年级的书记在风中凌乱。

当天晚上,菊生书记又来到王家,此事王培根就在现场,已经跟家人讲过了。

菊生书记过来是商量村里还有两个年级的孩子,他们的教室建在哪里?

小美虽然在做作业,但是客堂里讲话的声音,她还是听的清清楚楚的。

她发现,爸爸就是一个质量特别好的“复读机”,此时跟菊生书记商量的话,居然都是她讲的,而老爸居然是“拷贝不走样”。

王培根:“我这几个月,一方面留意人家小学建设的概况,一方面也咨询了教育方面不少专家。”——这是套个高帽子。

“也学习了内部资料,发现到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我们国家所有的村级学校,将全部撤并到中心小学,每个村都有幼儿园。”——这是忽悠的,哪里来个七五计划。

“鉴于这些方面的认知,我认为,我们村的学校,就建在四小队原来牛棚那个位置。那里现在牛也没有了,棚也空了、塌了,地倒是不少,刚好够建学校。

当然,光牛棚那块地还是嫌小,把旁边的打谷场一起圈进来,再往外扩一扩,搞个面积二十亩地左右吧。

先建两间大的房子,都一隔二,这样是四间,两间是一二年级用,两间给幼儿园用。

幼儿园一间做教室,一间做孩子们的休息室。

至于今后,如果一二年级孩子都去镇里上学的话,我们可以将幼儿园改建一下,从三岁就招进来读书。

我们村孩子读一年级,以前都是八岁才收,我建议从今年秋季开始,六周岁就招进来吧。

至于幼儿园,五周岁的就可以来村里读书了。

这些也是学习了人家的先进经验后,我才提出这个建议的。”

其实,这个小学校,小美的设想是以后作为村委会的一个办公地点,孩子们的幼儿园,还要看乡里的想法,如果乡里想让孩子们去镇里读,那最好。如果乡里说就在村里办,那到时候村里经济发展了,就重新建一所现代话的幼儿园。

而这小学校,因为就在村民房子旁边,到时候改建成村委会办公场所,对社会治安等方面,还是比较便利的。

我家的后院通现代_第205章 建学校

听完王培根的话,书记菊生忍不住翘起了大拇指:“小姨夫,你到底是老师,见识就是广!”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