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后院通现代(244)

作者:重玖

大家都在说这事明面上看是赚了钱,但长久来看,真的是绝子孙的事。

你想,原来大家吃的喝的就用河水的,现在河水变黑了,不要说喝了,连洗衣服都不行了。

而且,不仅村里的河这样,慢慢地,在往外面扩大,要不了多久,田泾这里的河也要变成黑的了。

唉,没钱穷的慌,现在为了点钱搞成这样,也是让人心慌啊。

在王家多方努力下,1981年元旦刚过,他们接待了第一个批发商。

这个人来自木渎,苏城西面一个古镇。

在县里,它属于第一大镇,镇里有山有水,有西施和吴王夫差的遗迹,有范仲淹的遗迹。

最主要的是,这个镇上,有县里的很多家县属企业。

小美她们所处的是苏城下面的县叫吴县,历史上的老县了,秦始皇郡县制时就存在。

苏城当时属于吴县,但解放后,吴县属于苏城下面的一个县,县委办公地在苏城。

也就是说这个县是没有自己的县城的。

县里一些领导,曾经看中了木渎作为县城,当然这事没成,但在这争取的过程中,很多县属企业就安排在了木渎。

所以这个镇是相当大的:除了那些企业,还有县里最好的高中、还有电影院、一中一西两个医院等。

木渎属于交通枢纽,四周有不少乡镇。

真的有点县城的样子。

在这个镇上开店,生意肯定不错。

尹炳昆就是土生土长的木渎人,小学时,因为唱歌好听,被选进了县里的“小京班”,那是培养唱革命现代样板戏的。

这么几年过去,革命现代样板戏现在也没人听了,他年纪也不小了,感觉自己一事无成。

这天在观前街闲逛,就看到这么一家店面,不是卖东西的,却是推介批发卖货的。

看了广告单,发现种类齐全,价钱还挺实惠,卖的话,有相当大的利润空间。

他心中一动,拿了一张广告纸回家。

跟父母商量一下,全家都支持他开店试试。

他们家就在木渎西街,东街是学校、医院,西街是商业街。

他家在围墙上开个小窗口就可以开店,当然,得先去办执照。

这点尹炳昆他老爹就能办成功,毕竟是土生土长的木渎人,镇里还是有点关系的。再说,现在政府鼓励大家自谋出路,这不正好符合上面精神。

父子俩分工合作,老爹去办执照的事,儿子去田泾村进货。

这时交通确实不方便,尹炳昆先坐车到苏城,再赶到轮船码头,坐船到阳澄湖镇,到了镇里,再一路问着讯到田泾村王家。

这广告单子上都有确切地址,找起来很方便,就是路上耽搁时间太长。早上出发,到王家已经天黑了。

王家对这第一个上门的批发商是热情接待,一起吃了晚饭,顾花娥去娘家和嫂子睡,小华和爸爸王培根睡,小华的床让给了尹炳昆睡。

当天,王家人和尹炳昆没有谈生意,就互相交流当前的形势,尹炳昆是演员出身,能说会道的,王奶奶见识广,王培根学识好,大家全程交流没障碍。

第二天早饭过后,尹炳昆对照广告单上的内容,列出了他想进货的那些东西。

主要还是油盐酱醋、针头线脑等一系列小商品,王家根据单子上列出的价格,批发给尹炳昆。

其实尹炳昆对王家的服装挺感兴趣的,木渎是大镇,又有那么多县属企业,应该有销路。

但尹家也没有余钱去开一家服装店,只能等以后有钱了,再谋划开服装店的事。

我家的后院通现代_第174章 发奖金啦

双方结算清钱以后,尹炳昆就准备赶回家。

刚好龙根这几天在家,王奶奶就让他送尹炳昆去轮船码头。

龙根是摇着船送人的,因为货不少,走路太累。

两个年轻人在船上就交流起来,后来说到服装的事,龙根听到尹炳昆的顾虑,马上说道:“这不妨碍你做服装生意的呀。人家在京都的都在摆摊子卖衣服呢,你们家里人也可以这样搞啊,你们本来就是本地人,跟镇里打个招呼,家门口再支个摊子就可以了哇。”

这是小美跟他讲过的,小莫就是在京都摆地摊卖衣服的,赚了不少钱呢,身边还有不少弟兄跟他一起干呢。

虽然他没有见到小莫,但不妨碍他把这事讲给尹炳昆听。

这话提醒了尹炳昆,所以说人一定要出去走,才能开阔眼界啊。

尹炳昆回家把这事跟家人一说,大家都觉得可行,不久就来进货了,真的在家门口搞了一个服装摊子,还别说,因为质量和款式好,生意挺不错。当然,这是后话。

就这样,一个一个经销商开始冒出来,顾花娥开始变得忙碌。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