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后院通现代(203)
“好的,”田水官开心道:“那后天都到我家吃个晚饭。”
中饭大家都没空的,只能吃晚饭。
“还是来我家吧,你家那螺蛳壳,怎么转的开呢,放客堂里,又不能说什么话。”王奶奶说道。
田水官是孤儿,家里就一间半房子。
这一间是西面卧室,半间是客堂。
原来他家是和人家合起来三间。
田水官也不知道这房子是啥时候和人家合起来的,只知道他懂事起就这样了。
结了婚以后,孩子陆续出生,家里添了四口人,丈母娘看他们一家六口实在住的挤,出面问大姐王素英家借了钱,造了一间“鸡头”(苏城话,相当于北方的厢房)。
这鸡头和西间是连着的,现在鸡头一隔二,南面是厨房,北面就放米面等吃食。西间现在也隔了两间,南面是大的三个女儿睡,北面是夫妻俩带着小四睡。
客堂和人家合用,每家半间,放了点铁搭、洋镐、粪桶、粪勺之类的农具。
柴火就放在院子里,搭了柴火垛,现在在柴火垛边上,用芦苇围了一块地,养了些鸡,这是问知青要的份额。
现在给丈母娘一说,想想自己家的情况,确实不适合在家里请客。
吃饭时总归要谈谈拜师的事,可隔壁人家就在旁边,还怎么谈?
况且,家里人都要上工,这晚饭还得要丈母娘来烧,那放在丈母娘家似乎更方便些。
想到此,田水官拿出口袋里的钱:“妈妈,我身边只有两块钱,等下再送几块过来,这饭就麻烦你了。”
王奶奶摆摆手:“钱你收起来,拜师的东西我来操办,钱我们出吧。你的钱你们存起来,孩子大了,你们要考虑起房子的事了。”
不然,仅凭这一间半房加一个鸡头,想讨女婿,哪那么容易哦。
王家现在也不缺那点钱。
田水官夫妇万事都听丈母娘的,王奶奶吩咐他们怎么做,他们就是听话照做。
所以到了第三天,三家就在王家一起吃晚饭了。
小美从现代买了点熟菜、又买了点排骨,家里有萝卜,萝卜排骨汤在这种天气里,喝了热烘烘的,舒服。
又买了两条鲳鱼,这是海货,平时吃不到的,需要保鲜,现在随买随做,非常新鲜,王奶奶就清蒸了,大家几乎是抢着吃完的。
小美本来想买肯德基全家桶的,两桶,王奶奶不许,太招摇了。小美退而求其次,买了点鸡米花,一大袋子。
这东西太香了,吓得王奶奶赶紧将大门关上了,还对几个孩子说要是有人问起,就说是在炸麻叶(苏城小吃,就是用面粉和面后,掰小块摊开放油里炸)。
这鸡米花小孩喜欢吃,小美还贴心地买了番茄酱,几个孩子饭都不想吃,就光吃鸡米花了。
大人显然更喜欢吃红烧肉,还有烤鸭,直吃的满嘴流油。
当然,吃饭之前先简单地搞了个拜师仪式,春花给王素英夫妇敬了茶。
等要给王培根敬茶时,王培根怎么也不肯受:“我就教几个字,等春花识的字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自己看书了,不必搞拜师的。”坚决不受。
小美怀疑这事跟妈妈有关。
不管咋样,结果是顺利的,春花每天排的满满的,上工,下工后要么去大阿姨家学雕刻,要么来舅舅家学认字。
顾花娥此前参加过扫盲,认得几个字,不过差不多都还给老师了。
现在跟外甥女一起学,王培根还听从女儿的建议,从拼音开始教,这下,顾花娥就没有春花学的快了。
她觉得丢人,也不找王培根,每天逮着小美,让女儿教她拼音。
而小美自己,还要被老爸监督着复习,和弟弟开展比赛。
王家的学习氛围不要太浓哦。
我家的后院通现代_第144章 买卖好方便啊
月季花枝晒干塑封好后,“任我行”王小美开始忙碌起来。
她先托周惠芳在她们村出租的房子租了一个仓库。
那房子原来是块地,村里一直空着,边上的地都卖给人家开厂开公司了。
前几年镇里提出产业转型,“退二进三”,村里就在这块地上造了房子,搞了一个文创产业园。
里面陆陆续续进驻了一批文创产业,象苏扇啊、缂丝啊、书画啊等等,配套的仓库有不少。
小美托周惠芳找地方的时候,周惠芳就请村里人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就找到了这个产业园里。
小美看了挺满意的,产业园门卫看的还挺紧,晚上还要关门。
平时人也不多,不像居民小区或街上,人来人往的,小美行动不方便。
产业园里的人家,互相之间也不太走动,她来去也没人多问。
所以小美就租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