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靠学习成为人生赢家(263)
邓廹睨了他一眼:“不到十万字。”现在所有人都爱来他这边找安慰。
果然,他的话一出,在研讨室等待开会的同事们就都隐隐松了口气,还好自己不是垫底的。
其实季知行并没有强制规定大家一周得读多少文献才算达标,但是他自己1天读3篇论文还能顺带写出一万字的解析报告,作为下属好意思3天读1篇吗?
所以,虽然季知行并没有挥着鞭子催命,但榜样的力量就像一道无形的鞭子,鞭策着大家丝毫不敢懈怠。
邓廹也是如此,不过与新同事们相比,他的心态就轻松多了,并没有因为季知行的非人效率而生出太大的压力。在燕大同组搞科研的经历让他深深地明白,他跟季知行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在研究光子芯片时,季知行一个人的数据产出速度全面吊打所有人,甚至超出了老师分析数据的速度。跟这样的卷王合作爽是很爽,但累也是真的很累。包括老师在内,所有人的科研阈值都被卷王拔高了。
到了实验的后半程,完全是他在push老师别偷懒认真搞科研了。邓廹都敢摸着良心说,季知行走后,老师绝对是松了一口气的——他那把老骨头吃不消啊。
他们实验室的传统,每一个学生毕业的时候都要把自己几年的实验数据、文献输入、论文输出等学习资料整理刻盘,以便存档。一般来说,硕士一张光盘足以容纳,博士普遍得要两三张,而季知行一个人足足刻了18张……
所以,当外界疑惑于为什么季知行年纪轻轻就能有此成就时,邓廹觉得简直太理所当然了——惊人的阅读量引起的是质的改变。
也正是因此,邓廹看得很开,只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就好了,以季知行为标杆纯粹是自讨苦吃。
不过,经历不同,其他人没法像邓廹那样坦然,都在抓紧时间争取在每周一次的研讨会开始前多读进几个字。
季知行推门而入的时候就看到这么个埋头苦读的群像,他欣慰地一笑:“开会吧。”
研讨会议程仍然是每个人轮流发言,总结自己上周的收获,包括阅读心得与灵感。
第一个发言的是易言。
“主要方向是寻求「冷核聚变」的核解释,但大多数理论认为「冷核聚变」没有分析电极微观结构的作用,仅仅是一种体效应,所以我在理论上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季知行不假思索地说道:“关于「冷核聚变」研究应该更侧重于挠场机制,以电极的尖端效应为突破口去分析电化学异常现象……”
他一边说一边掏出笔唰唰写下几行文献名称:“这些你下周可以读读看。”
易言接过那张纸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心下暗叹:又是这样。研讨会开了五六次了,大家研读的领域都各不相同。但不论轮到谁发言,季知行都能给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易言看向前方,季知行正在点拨单岩。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真空因为绝对压强接近于0,所以会试图填补空白区域,这是我们可以干涉和收集真空能的地方……”
其实,一开始多少有几个人还在观望这个项目的前景,试探季知行的能力。但一次次研讨会开下来,所有人都对他心服口服,对真空能这个项目也从一开始的不以为然、信不由衷到现在的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说到底,动物的本能注定了人类天然慕强。而在学术界,科研能力高于一切,是最能引人膜拜的要素。
会议结束的时候,所有研究员对季知行的向心力又增强了好几分。如今哪怕有人开出更高的薪水挖角,恐怕也未必能撬动他们追随季知行的心。
一向不怎么关注人事关系的季知行也感受到了这股凝聚力,他心想,「民心」可用,是时候开展实验了。
其实,理论积累与实验研究是相辅相成的两面,之所以这一个多月来更侧重于理论积累,是因为他必须保证参与实验研究的每个人都对这个项目有信心。
在入职会议上,当他宣布科研项目为真空能时,所有人的反应他都看在眼里。说实话,并不乐观。
很多时候,心态决定一切。如果连研究人员自己都不相信真空能的存在,都不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找到利用真空能的方法,那做再多的实验都是枉然。
如今,经过一个多月的研读活动,所有人的精神面貌都完全不一样了。那么,实验就可以开始了。
季知行吸取了以往在阎教授实验室和高霄教授实验室的经验,分小组开展工作。他自己带着俞竹藜和邓廹一组,新来的10人分作两组。一组由易言负责,一组由林逾静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