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靠学习成为人生赢家(196)

作者:飞叠

在广陵大学,SCI论文的奖金分为五个梯度,第一梯度在50万上,第五梯度在1万以下。

此前,季知行、颜久昇、赵毅、孙珥上稿《Science》和《Nature》,学校就为他们颁发了每人2万元的奖金。

这其实不算少了,因为他们毕竟不是独立科研立项做出成果的。

但是,季知行这回发表的论文不适合以常规方案来计算,因为他的选题实在可以称得上是惊天动地。

学校为该给季知行颁发多少奖金特地开了一次会,从校长到各院院长都一致认为可以破例一回。

大家围绕奖金的数额讨论了整整一个上午,考虑到季知行这回带来的深远影响,最后决定向克雷数学研究所的奖金看齐。

按照当下的汇率,100万美元换算过来就是675.22万元左右。

校长一咬牙,抬到了800万元!

“这样大气一点,不然有零有整听起来畏畏缩缩的一股小家子气。”

学校之所以愿意掏出这么大一笔奖金,有好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季知行这回的成就实在是举世瞩目,广陵大学短期与长期都能因此获益良多。

比如学校的知名度、影响力、群众认可度,还有政府的政策扶持、教育部的经费倾斜等等,有形无形的好处太多了。

二是为了千金买骨,展示学校对人才的爱惜与支持。一所大学光靠一两个优秀学者是撑不起来的,要持续性地取得长远发展,必须能引来源源不断的人才。

要吸引人才,别的都是虚的,钱最实在!安家落户、科研立项哪个不要钱?

三是托阎安瑾的福,学校平白多了一亿能自主规划的经费。一亿里头拿出来800万作为奖金,大部分教授还是可以接受的。

虽然校长自己拍板定下800万的奖金额度,但在写单子给财务室的时候,还是口含速效救心丸才签下名字的。

相对于一年几十亿的高校经费来说,800万是不多,但一口气掏出来也很肉痛啊!

不过,当季知行当着全国记者和外国记者的面说出「八百万」这个数字时,全场喧哗闪光灯四起,校长发自内心地觉得,这笔钱花得值!

季知行表达了一通对学校的感谢之情,轻飘飘地把那个外国记者的问题给糊弄过去了。

在记者会第三个议程,季知行又收获了一波惊喜,或者说一笔巨款。

□□代表广陵市政府向他颁发了100万元的青年人才奖金!

□□并没有长篇大论,简单地表达了对人才的重视与支持,强调了科教兴国的基本方针,和季知行在台上拍了几张合照给新闻提供素材,然后就先行离开了。

作为本市一把手,能抽出两个小时来听这个记者会已经很不容易了,市里还有一大堆政务等着他处理。

第四个议程就不是所有记者都能参加的了,朱仁安排工作人员将大部分记者请离学校,留下的只有央视一家。

这个议程主要是由朱仁陪同记者到学校各处拍摄一下季知行学习活动的素材,包括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场所。

季知行觉得去实验室还能再宣传一波零重力座椅,所以也挺配合。

要知道,央视的广告费可是以秒计价的,黄金时段甚至高达百万千万,这么一个薅羊毛的好机会怎么能放过!

央视记者杨适带着人在教室略拍了一会儿就转移到图书馆。

“季同学一般每天花多少时间在图书馆呢?”

季知行很坦诚地说道:“基本一有时间就来。”

他不想塑造一个举重若轻的天才形象,因此并不吝于展示自己的勤奋。

天才约等于普罗大众触碰不到的奇迹,宣传勤能补拙、功在不舍才能真正激发大部分学子的向学之心。

研究所之行让季知行再一次深深地明白建设学术期刊体系的重要性,但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办到的事。他迫切地希望大家都卷起来,为华夏学术添砖加瓦。

一交谈,杨适就知道季知行不是一个健谈的人,于是一直闲聊一般舒缓采访氛围,引导他开口。

“我之前在网上看过几张你在图书馆的照片,好像你对某个位置有所偏好,是吗?”

“啊,是的,就在那。”

杨适顺着季知行指的方向来到沿窗的桌前。

图书馆里的桌椅都是实木的,颜色是统一的深棕。但是眼前的这张桌子有些不一样,靠窗的位置泛着浅浅的白色。

杨适不由得回想起他以前去少林寺采访的一段经历。

练功房里的地砖是破碎的,颜色是斑驳的,因为有无数的武僧在这里锲而不舍地锤炼筋骨挥洒汗水。

而眼前这斑驳的桌面是否也昭示着季知行在广陵大学一千个日夜的勤勉?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