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千个晨昏(10)

作者:姑娘别哭

梁暮还在看书,张晨星奉行一贯的“有人就不用看着”的政策,把那本书包装完好,又裹了几层防水袋带着,出门去觅食,把梁暮一个人丢在书店里。巷子尽头有一家面馆,里头的素浇面吃十几年都不腻。

门关了,梁暮才从书里抬头,看到张晨星这个“甩手掌柜”走进细雨里。她也不撑伞,利落短发别在耳后,梁暮只来得及看一个侧脸。

被晾这了。

萧子朋还在巷子附近停车场等着,问他:“战况如何?”

“说了一句话。”

“什么话?”

“喝水自己烧。”

萧子朋发来一连串哈哈哈:“你们都修仙呢?不吃饭?”

“她出门了,书店没人。”

“…得,看店吧!”

梁暮也有点饿,让萧子朋送吃的他不来,说他年老体弱不能淋雨;张晨星又迟迟不回来。在茶叶罐旁边放着两袋干脆面,他视线扫过去移回来,终于去拿了一袋。多少年没吃的东西了,入口香脆,还挺好吃。

张晨星不知道去哪儿了,梁暮接连把两袋干脆面吃完,她还没回来。她不回来、他不能走。

索性站起身在书店里走。

梁暮在想:如果张晨星是我的故事,那我的镜头应该从巷子口开始。石板路、老青苔,一家开了很多年的二手书店。要一镜到底,速度慢一点,扫过书架上的书,最终落到那张书桌上。或许可以回到黄浦江畔,他们坐在江边,他对张晨星说:“你可以用一样东西代替你的生命。”???

沉默的张晨星拿出一把小刀,从马尾上割掉一撮头发。

“那我今天跟你同生共死。”梁暮拿过那把小刀,扯住短头发,也割掉一撮。

这样的故事或许每天都在发生着。

书店后门连接小院子,里面是张晨星住的地方。梁暮没有擅自闯入,也没探头去望,这是一种职业习惯。拍纪录片要懂得克制、做人也一样。

张晨星两点左右才回来,衣服已然湿透了。她吃了面条又走路去邮局把书寄走,这才回来。她不喜欢打伞,绵绵细雨落在身上很舒服,有时走在雨里听到雨声落到堆着的破罐子上、野草上、花朵上的沙沙声响,会有回到十几岁的错觉。

看到梁暮还在就对他微微颔首,推开后门穿过院子,回到屋里换了一身衣服。还是T恤运动裤,像复制粘贴一样,一点变化没有。

回到店里打开电脑,去看上面的订单。张晨星也会卖一些二手书,她淘来损坏不严重的书,经过简单处理,留下一些,网上卖掉一些。

总之就是这样名不见经传的小生意,赚不了大钱,仅够她养活自己。母亲留下的钱一分没动,甚至在这样艰难的时日里又存下近五万块钱。

衣食住行开销很小,衣服穿几年,坏了缝缝补补,穿出去不觉得丢人;住在这里,虽然不方便,但她行动范围小,自行车就能代步;吃的更是简单,吃百家饭,但她会买了肉蛋送过去,赚钱都不容易,不肯占便宜。她没有太多世俗的欲望,房子、车于她而言都是身外物,哪怕你一身高定高奢站在她面前,她未必能认出来。

梁暮对她换了一件一样的T恤是诧异的。

二十五六岁的姑娘,都是爱美的年纪。张晨星素净着脸,继承了她母亲柔和的眉眼,却用短发和衣着把柔和打破,像那白搪瓷杯里的花。

张晨星把包裹抱到桌上,几十本书,换成谁都会觉得沉,而她习惯了。食指上缠着创可贴,翻书页时不小心将手指划伤,手背略细腻、手心显粗糙,一双常年辛苦劳作的手。

“帮你?”梁暮问她。

“不用,谢谢。”

包装袋扯开,书香溢出来。张晨星买到一批外国名著书籍,准备好好修复。

“我可以看看吗?”

张晨星顺手给他一本,又低头给书分类。

她递给梁暮的是一本《堂吉柯德》,杨绛先生译版,这很珍贵。梁暮翻开来看,书页上似乎是前书主写的题字:别妄想世事永恒不变。书脊有一条深深划痕,内里又有读者的批注划线以及贴着的书签。这种感觉像是洞悉了别人的故事。

“别妄想世事永恒不变。”梁暮念出声:“这说的不是咱们吗?”

张晨星耳里尽是撕牛皮纸的沙沙声响,自动过滤掉梁暮这句问话。

“所以买旧书的人多吗?”梁暮对这个感兴趣,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喜欢用这种方式与一个可能永远不会相见的人进行交流呢?

“不少。”

“为什么呢?买新书岂不是更好?”

“因为便宜。”

张晨星不会拐弯抹角,她买这些书是按斤来、卖的时候按单本,却仍旧比现在动辄几十上百的书便宜。有一些爱书的人只看里面的内容,并不会在意这本书是新是旧。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