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幕非要我登基(336)
荀同山很激动:“谢殿下。”
周嘉荣又说:“这批土豆收获之后,你按一定的比例发放给受灾最严重的灾民,让他们继续种植。”
交代完土豆的事,周嘉荣又见了曹裕,翻看了账目。
越看周嘉荣的眉头就皱得越紧,虽然将中山王、柯自清、白实等人贪污的银子和粮食都拿了回来,但架不住受灾的地区太多,灾民有几百万之众,现在在河堤上修筑工事的灾民都有几十万。这些人每日的粮食消耗就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况且为了尽快恢复生产,官府还要给受灾百姓发放种子、农具等等,这也是不小的开支。
哪里都需要钱,账上的钱已经不多了,常林和向善还主持各种修筑堤坝的防水工事。这个工程量巨大,恐怕还需要几个月才能完工,哪怕不给服役的百姓银钱,至少也得保证他们的伙食啊,不然他们家里受了灾,如今家人都在挨饿,哪里还有粮食给他们送去?
因此必须得在走之前想办法解决银子的事,保证他回京之后,常林和向善他们能够继续修筑防洪工事。
但这笔银子和粮食从哪里来呢?问朝廷,定然不可能,朝廷没银子,毛青云肯定也会想办法推脱。周嘉荣思来想去,总算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让曹裕把前阵子富商们捐款捐物,赈济灾民的名单拿过来。
江南多富商豪绅,除了个别极为吝啬的人之外,这段时间大部分的乡绅富商都拿出了一些粮食和银子赈济灾民,他们的善行填补了朝廷在这方面的缺失,帮助灾民们早日重返家园,恢复生产。
一事不烦二主,面对这样严重的天灾,灾民自救,也需要地方富户多多帮忙,才能挺过这个难熬的冬天。
他不是土匪,不可能强逼这些人掏银子,只能另辟蹊径,想办法鼓励他们自愿掏钱。
看完账册之后,周嘉荣找来徐达交代:“你贴个告示,我准备招几十个擅长雕刻的工匠,在苏州府外立一座功德碑,感谢广大江南富商豪绅们的仗义疏财,纪念他们在此次大洪灾中的善举。”
功德碑这种事不鲜见,比如哪个财主老爷发了财,在家乡修条路或是修座桥之类的,旁边一般都会立碑广传此人的善举,若是同一家族的,族里还会敬告祖宗。
私人立都这么光荣了,要是官府给立的功德碑呢?尤其这块碑还是京中的王爷亲自让人督造的,说出去这是何等风光的事,简直能吹一辈子。
若是有几个对头的,那简直能羡慕死对头。而且上了这个碑,以后跟官府打交道也不是无名之辈了。
可以说,不管是名还是利都不少。这消息一传出,恐怕要在富商豪绅圈子里掀起不小的风波。
周嘉荣似乎还嫌这不够,又让人做了一个黑漆红字的漂亮牌匾,上书四个大字“积善之家”,然后让衙役抬着,风风光光地送到刘老爷家,说这是荣亲王赏的。
刘老爷骤然得了这么个牌子,还是官府亲自送上门的,荣亲王亲笔写的,顿时乐得合不拢嘴,连忙让人放鞭炮,又封了一大堆红封,见人就发。他这一辈给他们老刘家长脸了,就是去了地下,见了父亲祖父,他也可以拍着胸口说,他没有辱没了刘家。
刘家喜庆得堪比过年,风光无限,一时间成为苏州城内外人人讨论的焦点。
获得了官府的认可,刘家的地位也水涨船高,不是一般的商人了,民间也开始议论刘家这次救灾捐了多少两银子,做了多少善事。
不到一天的功夫,大家都知道,刘老爷这次捐了一万两银子帮助朝廷救灾,又还送了荣亲王三百多斤土豆,是苏州府有名的大善人。感念其善行的老百姓都快把他家店铺的门槛给踩烂了。
看刘家既得了好名声,又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其他富商豪绅也意动了,谁也不甘愿落后于人,于是第一轮还没捐银子捐粮食的富商,还有想“力争上游”嫌自己第一次捐太少拿不出手的,纷纷备好银子、粮食、布匹等物,主动找上曹裕,说是想为江南的受灾的父老乡亲们做一些贡献。
以前怎么没见你们这么积极呢?
人在家中坐,银子天上掉,曹裕直叹还是荣亲王这招高,不费一兵一卒,甚至连唇舌都不用费,就有人大把地将银子和粮食送上门。这下他再也不用担心以后缺银子了。
第75章 十里相送
天下赋税三分之一出自江南,江南富甲天下,藏富于民,短短三天时间,朝廷要立功德碑的消息传出去后,陆续有上百名富商豪绅陆续主动到府衙捐款捐物,一车车的银子、布匹、粮食运入府库。
曹裕忙得脚不沾地,这几天吃住都在府库,一天十二个时辰盯梢,唯恐出了纰漏。事后统计,这次获得捐赠物资共计白银五十六万两,布两千匹,粮食四千石,比周嘉荣南下时朝廷拨的款都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