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落斜阳[术士手札壹]+番外(84)
明清的时候,人们会在这一天一同出游,其中以天坛与金鱼池为最。去天坛的人们都是为了祈福,而去金鱼池则是为了消暑游乐,有许多商贩会在这一天搭棚列肆,十分热闹繁华。”
“这些都是老百姓的活动,那些官员们也有自己的端午节,其中就有端午赐扇一说。”云子诺想起了那位来,“这里面被记得最牢的怕是李世民了,但是这一习俗并不是他开的头。
就正史记载以来,这个习俗大概始于魏晋时期。
这可不是个美好的故事。
说是南朝有个皇帝叫刘准,在端午那天,太后赐给了他一把扇子。皇帝嫌弃扇子不够华丽,就让太医煮药把她给毒杀了。为了一把扇子毒杀太后,也算是个人物了。
天知道,宫中有赐扇的习惯就起于一个杀人事件。
当然有对比有差距,李世民的作法就一直为人称赞。所以大家就想忘了那个残酷的宫中谋杀事件,将赐扇这个雅事按在了他的头上。
宋代的高承就在《事物纪原》中说了:‘推旧俗之语,则知端午之以扇相遗,自唐太宗始也。’
要说李世民到底干了什么呢?
那个时候,端午节的那天,平级的相互送礼,上下级发个福利什么的很平常。在贞观十八年,端午节的那天,他给手下的人发福利,他没有送很俗的粽子。
而是在了扇子上,他亲手写了一幅飞白书的草书,赐给了司徒长孙无忌、吏部尚书杨师道。并且对他们说,‘五日旧俗,必用服玩相贺,朕今各赐君飞白扇二枚,庶动清风,以增美德。’
后来大家都认为这样实在是雅,就将这种好习惯延续了下去。在宋元的时候,不再是皇帝亲力亲为了,而是改成了由专门的一个地方制造,到时候赐给不同级别的官员。
宋朝时期,宋金对峙的那会,宋朝还给前来出使的金国大臣赐扇。
不过,那种样子的赐扇与李世民那会的味道已经全然不同了。”
郁阳又补充着,“其实我们一直能在各朝各代中找到扇子的踪影。
扇子的起始于周朝,以羽毛制成,那个时候的扇子主要是侍者为了帝王遮风蔽日档尘用的。后来这种扇演变成了仪仗的装饰,称它为‘翣’。
但是另一方面,它也演化成了我们扇风用的工具。就像‘翣’也逐步变成了宫女手中的团扇了。
要说其中特别的,那是汉代的时候,相传有一个叫做丁缓的工匠,他制作出了电风扇的前身,是一种机械风扇,人称‘七轮扇’。
《西京杂记》里就有相关的记载。说是一个人操控,轮子转动,满堂的人都能感到朗爽畅快。
但是老百姓用的扇子,与文人雅士、王公贵族总是不一样的。一般人也就用竹子、葵花、菖蒲为原料制作扇子。晋朝的时候,谢安还为卖扇子做出过贡献。他的同学到岭南经商,拉回了几车的“五万蒲葵扇”,已经过了时令,又是这种不怎么上档次的扇子。
谢安一看卖不出去可不行,就做起了代言。他就用了其中一把,京都的士庶子弟看了谢安都用了这扇子,纷纷竞相购买,一下子就卖光了。可见名人效应,广告代言,古已有之。
当然在扇面上题了字,扇柄下挂了坠子,扇子就不再是用来扇风的简单东西了。文人墨客将扇子玩出了花样,折扇、羽扇、团扇。
不知何时起,友人之间相互题词赠扇,以表情谊悠长。也有开始有人以扇定情。
这不是如今有人猜的‘扇’‘散’相近的不好寓意,而是‘扇’‘善’相近的美好意思。
只是,也许花无百日好,感情的事情也千变万化。才有了刘禹锡对扇也对人的感叹,‘莫道恩情无重来,人间荣谢递相催。当时初入君怀袖,岂念寒炉有死灰。’”
“所以说世间的感情总是难逃人心变故,扇子昨日还是作为心爱之物藏在袖中,说不准来日就化作了炉中一文不值的烟灰了。”云子诺感叹着这个秋扇词,真是等闲变却故人心的写照。
郁阳心中一紧,没事自己把这话题引向这样伤感的方向,真是找抽。随即,郁阳就紧紧握住云子诺的手,别人的事情怎么样不知道,但是他不会放手。
就在此时,门被唰地打开了,六个人手上的蜡烛被这风猛地一吹都灭了。
只见风尘仆仆的金瘦猴,拿着一个大包,站在了门外。“呦!都在啊。”
作者有话要说:
☆、何处昆仑
金瘦猴带来的不是别的,正是一把扇子,这个东西以墨玉为骨架,是把宫扇。上面所绣的是一幅山水图,却格外的朦胧,像是绣线脱了颜色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