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台既明(18)
也许是新闻人的职业病吧……她总觉得像他那么好看的人就应该被影像认真地记录。
但她就只是想一想,还不至于真的做这么奇怪的事,除了在上课下课时偶尔看他几眼,剩下的时候她依然在认真地听课——宋代文学是一座瑰丽的殿堂,诗词、古文、话本,三苏、王安石、欧阳修……即便不是为了他,贾先生讲的课本身也很好听,一个繁盛的时代像画卷一样徐徐在眼前展开,文学便是它的根骨,即便那个皇朝的血肉早已在历史的沙尘中化作了尘埃,却总归还会有遗迹在。
他在研究的就是这些古老又灿烂的东西么?
他……喜欢它们么?
第10章 借书
或许是出于好奇,或许也出于兴趣,那学期尹孟熙在文学院的课上花了很多心思。
这其实不太容易,毕竟她们新闻学院的课程压力也不小,她又报了校团委艺术团做宣传采编,陌生的学生工作同样给她带去了不少困难;大学生活非常新鲜,让来自南方小城的她经常感到难以适应,可能别人中学阶段就会的东西、她却要默默努力很久才能勉强跟上——比如标准的英语口语,比如用软件做海报P图,比如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
一切都是快节奏的、每天都有新东西要接触,她吃力地追赶、唯恐自己被人落下,一片兵荒马乱中似乎只有文学院的那门课与众不同——它是那么舒缓、安静,丰富又轻盈。
……她发现自己好像有点喜欢上了苏轼。
这名字一点不陌生,中学阶段就有很多他的必背篇目,可那时她对这位大文学家的了解却仅仅停留在考纲,从不知道他的生平和趣闻。
他其实是个很有趣的人:爱书画,爱美食,仗着自己才学非凡还有点爱显摆,和理学家程颐关系很差,跟宰相王安石还有一段相爱相杀的经历——哦哦还有他弟弟苏辙,是个彻头彻尾的兄控,一辈子为自己不省心的哥哥跑前跑后,贾先生讲这兄弟俩的故事时班里人均“磕到了”,那段时间朋友圈还有好多两兄弟的同人文呢。
她听得特别投入,头一回觉得那个遥远飘渺的时代是真实存在的、生活在那里的人也跟时下的他们一样有血有肉,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大文豪忽然成了她的朋友,她可以无限接近他那坎坷多艰又异彩纷呈的一生。
“关于期中考核……”
十月下旬接近期中季,照理教授们都要给学生打个平时成绩,贾先生人很随和,一般都是无限B+,期中也没有要专门布置论文的意思。
“感兴趣的同学就报名做一个专题报告吧,只要是跟宋代文学相关的都可以——这不是强制的,不想做也没问题,只是做的同学平时成绩可以酌情加分。”
这种时候主动跳出来报名做pre的一般就是卷王了,管他对宋代文学感不感兴趣、能刷GPA就行,于是对保研和出国有追求的同学纷纷举起了手,约莫能有小二十人。
——尹孟熙也举手了,明明她一直不是那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侃侃而谈的人、而这门课又不是她本专业的课……可鬼使神差地,她还是举起了手。
“好,好……”
贾先生看学生们报名积极、似乎也颇感欣慰,人在讲台上端起茶杯喝了口水,又抬眼看了看坐在教室左侧的肖至。
“下课以后给报名的同学做个登记吧,”贾先生和蔼地对自己的学生缓声说,“期中汇报也由你来评。”
……于是尹孟熙就意外获得了第二次跟那个人说话的机会。
那是下课的时候,课上举手报名的同学都聚到他那里登记名字了,她从教室后排一点点往前走,与他之间的距离越缩越近。
心跳在一点点加快、她感觉自己的手心都开始出汗了,难以解释的紧张搅乱了她的脑子,等终于排到他跟前时她的呼吸都已经有些不稳。
“姓名?”
他没有抬头,只垂着眼睛在记录,眉峰的弧度特别好看,是会让人出神的。
她答慢了一拍、这就引得他抬起了头,清冽的眼睛撞上她,让她的心脏差一点就要跳出胸膛。
“……尹孟熙。”
她干巴巴地回答,心中却悄悄冒出了大胆的念头,猜测他会不会记起她、他们曾在迎新那天说过两句话的。
“请问具体是哪几个字?”
——可他却让她失望了,好看的眉眼间仍是一片淡色,只用礼貌的态度询问她名字的写法。
“尹就是尹,”她的声音有一点低,“孟是孟春的孟,熙是熙光的熙。”
顿一顿,怕他以为是“曦”,又改口:“……熙熙攘攘的熙。”
他点了点头表示知道了,随即便行云流水一般在纸上写下了她的名字,收笔前又问:“大致的选题方向有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