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志+番外(762)

作者:阿刀

踏出省外他才知道,江临的发展有多么滞后,黄龙的发展又有多么薄弱。

他以为远处那工厂林立的地方是座城市,结果一问列车员才得知,那只是一个镇,一个比黄龙县城还要发达的镇。近年市场对于服装的需求猛增,这个镇便开始借势发力,从建纺织厂,再到织布厂,然后是服装厂、大型服装分销市场。

这一整套产业链做下来,几乎解决了整个镇的就业问题。

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已经开始催生人们更为庞大的物质需求,产业互补和资源整合,更成了地方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一路看、一路打听、一路聊,刘建设的心里大为震撼!聪明的南方人,早已迈入了经济发展的大潮;而黄龙那些平日里拿腔拿调、空喊口号的同事们,却依旧在固步自封、安于现状。

黄龙真的不能再等了,这些年的扶贫基金,他刘建设吃够了!

三年摘掉黄龙贫困县的帽子,他刘建设把这个军令状接下了!看着人家这么蓬勃地发展经济,与市场一线接轨,赚得盆满钵丰,二层楼一幢幢地盖,他心里着急啊!

黄龙也应该有这些,黄龙人不比别人差什么!

第569章 沸腾的呼声

一天一夜的长途之旅,当刘建设带着团队,从火车站出来的时候,清晨的厦州市街头,那繁忙的景象、拥堵的交通、高楼林立的繁华,让刘建设等人炫目不已。

他的血在燃烧、激情在迸发,同时内心又带着浓浓的自卑。身上的这套西装,在黄龙县应该算的上是比较洋气了,可当刘建设汇入厦州的人潮之中时,却显得自己那么普通、那么渺小、那么不起眼。

他们的这种土,不仅仅是体现在衣着上,说话的口音、走路的姿势、平日里的言谈举止,以及他们眼神里透露出的落后思想,与经济发展前沿城市产生的碰撞,都使得这群人与眼前的环境格格不入。

在黄龙县,他们是受人尊敬的大领导,是同事眼中的大能人;可离开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褪去了那一身光环后,置身于繁华的大都会,却又显得那么沧海一粟。

出租车上,刘建设望着窗外那些高耸入云的大厦,看着那些中文、英文混合的广告牌,他搞不明白这些大楼里,都是干啥买卖的?既不种地又不搞生产,他们能挣钱吗?挣谁的钱?

刘建设虽然也是个大学生,可他求学那年,省城还像个“大农村”,最高的建筑也不过是国宾酒店。毕业后他在县里待了两年,然后就扎根基层,从管理区干部,一步步升到了镇上;然后又从镇里爬到高位,最后因为业绩突出,又被升到了县里。

短短十几年,刘建设忽然觉得自己与这个世界脱轨了,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能量,使国家在这么短时间里,有了如此日新月异的变化呢?

在去往厦州国际会展中心的路上,刘建设望着那些钢铁巨葱般的高屋建瓴,看着那些九曲十八弯的高架桥,那湛蓝天空下,一架架扯着白线往返的飞机,再想想自己的家乡,贫瘠而又落后,落后而不自知,甚至洋洋自得,好多领导都满足地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刘建设的眼里含满了泪水,厦州给他的冲击是巨大的。尤其当他站在领导者的角度,拿黄龙甚至江临,来跟厦州作对比的时候,内心除了羞愧,就只剩愤懑!

上午9点多钟,他们先去会展中心办理了参会手续,又与“企业家峰会”主办方的人,简单打了个照面。是的,就是简单说了几句话,黄龙来的小领导,不可能受到主办方的额外重视,这里不是黄龙,这里是厦州。

接着他们在会展中心对面的酒店,办理了入住手续。一行人放下行李后,根本来不及休息,刘建设就催命似的叫人下楼,然后委托酒店前台,给叫了辆包车。

时间是宝贵的、血液是沸腾的,那么多的成功经验摆在眼前,刘建设又怎能不利用这次稀有的考察机会,好好研究一下人家的发展模式?

一行人饿着肚子就开始上路,团队里好歹有心细的人,背了一包从火车上没吃完的面包、矿泉水。他们一边简单就餐,一边让司机先围着厦州城区转。

他只看不说话,大脑却快速地转动着。城区转完去郊区,郊区有很多知名的大工厂、大企业,然后就是周围的农村乡下。这边的农村乡下好像都不怎么种地,而是各种小工厂林立。

刘建设通过这些小工厂的名字,工厂进出货的运输车来判断,这些小工厂应该是在为郊区的大企业做代工。

于是他脑子里的经济模式开始成型!厦州的发展模式,应该是“城区商业化——郊区工业化——农村代工化”。商业化的城区负责产品外销与宣传,工业化的郊区负责产品的生产与组装,农村小厂代工,为大企业提供生产配套。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