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志+番外(611)

作者:阿刀

工作组的人一看不要紧,这黄龙县为了让项目落地,还真是下了血本。各项政策都给予了一定的优惠,而且营商环境也出了很大的权限。

高原则继续说:“我们的优势,首先就是能得到当地领导的支持和重视,政策上给予了很大的倾斜和让步,再就是人工成本的降低,工人工资完全不需要开到中海集团这么高。成本压下来了,中海未来采购型材的价格,也会随之降低,且能保证质量。”

政策和资金,是每一个实业集团都必须要重视的问题。高原首先能把这件事给解决,确实让工作组的人眼前一亮。

然后就是针对政策细节的探讨,政策具体能倾斜到哪一步,产品的价格究竟能降多少,这些都必须得一一谈清楚。越是大企业,他们就越不玩儿虚的,真真切切的利益,那才是他们所重视的。

好在这些难不倒高原,因为他以前在北海工作了两年,而且还主抓过老厂型材项目的设备升级改造工作,平日里又常和梁总、宋总一起交流,技术上、生产上,高原虽不能说融会贯通,但至少能摸清个大概。

这些事情探讨完,会议室的氛围相对轻松了一些,但周玉坤扶着大方眼镜,还是有些无奈地笑道:“高总,单凭这一项的话,还不够有优势啊!你们有政策倾斜,别人未必没有,你说对吧?!”

高原知道对方这是在提醒自己,要拿出一些更亮眼的东西才行。于是高原又开始从产业的配置上进行阐述。

首先黄龙县的鲁矿镇,就盛产高质量的金属矿产;而江临周边就有不少金属冶炼厂,能够给型材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材料。尤其黄龙港和江临市,还开通了铁路货运,所以在运输成本上会大大降低。高王庄距离黄龙港不远,15公里的距离,这点运费放在整个大项目的运转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不错!从终端就解决了原料问题,且能最大限度地压低运输成本,同时还能增加产能的稳定性,这确实是个优势。除了这些还有吗?”周玉坤继续笑问。

工作组的人心态开始转变,因为之前他们并没有看好这个村镇企业。但上头领导说,好歹给个机会看看情况,不行的话就直接除名。结果高原的一番阐述下来,却让他们不得不重视起来。

抛开高王集团的资质先不谈,其实周玉坤对高原的能力还是认可的。当初验收北海新四厂的时候,他就觉得这小子不赖,年纪轻轻就十分沉稳,说话办事也十分有逻辑和条理。最关键的是新四厂项目做得很成功,当时他都很难相信,是高原这个毛头小子挑的大梁。

后来高原离职后,周玉坤甚至都有些惋惜!挺好的一个人才,谢东升怎么就舍得放手?但北海那边的事,他也不好过问;但高原在工作上给他的印象,还是十分不错的。

而高原则趁热打铁说:“周经理,黄龙县具备区位优势,如果将来中海集团想要南向发展的话,势必要以江临地区为跳板。届时集团产业南迁,我们黄龙的高王集团,就能给中海源源不断地提供型材产品。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是解决了中海战略中的后勤补给问题。您觉得我说的对吗?”

这才是中海集团的七寸!因为高原曾经作为内部人员,又是谢东升的亲信,他深知中海集团的大战略规划。

这简直就是明目张胆的作弊,可周玉坤等人又完全无法反驳!因为高原曾经就是中海的高管,他知道这些消息无可厚非。这个时候拿中海的软肋,来作为自己谈判的优势,虽然很不要脸,但的确符合中海集团的战略需求。

第458章 高原的苦恼

高原把所有的优势亮出来之后,那些看似所谓的“劣势”,似乎也不是不可接受。只要大环境上具备了优势,局部的劣势靠后期的管理还是可以弥补的。

接着周玉坤便开始跟高原谈管理、谈公司运营等诸多细节。后来周玉坤发现,越往下谈越没有意义。因为高原就是从中海出去的,他对中海的管理模式门儿清。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完全符合中海集团的预期,所以想从他身上挑毛病,就必须得挑中海集团的毛病。

总之高原就一句话,型材厂真要是落地黄龙县,他就按中海集团的管理模式来。这反倒把周玉坤等人搞得不知所措,最后只能暂时休会,他们内部要集中探讨一下。

不过后续的谈判相对要轻松一些,因为大面儿上的事情,已经得到了中海工作组的认可。但饶是这样,谈判也是一直持续到下午2点才结束。

谈判的尘埃落定之后,周玉坤起身朝高原握手说:“行,大体的情况,咱们该谈的也都谈了。具体能不能进入下一轮,你们先回去等消息吧。最迟今晚下班前,我们中海会给出通知。”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