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五同人)没人比我更懂七五+番外(248)
“这次陈苓孤身找来,是来求柳大山原谅的,柳大山经过柳云飞一事,难免心凉,便不愿见陈苓,这也是为什么他要尽快离开汴京城的原因。”
白玉堂闻言,却有些纳闷:“怎么是孤身前来,孩子呢?”
“死了。”展昭没说的是,柳大山前妻陈苓带着孩子跟人私奔,孩子因病早逝,很快也被那个男人厌弃,听说那个男人还是江湖上有名的杀手,所以他准备找五爷打听打听情况。
惨,大写的惨,希望经此一事,柳家能够否极泰来,不要再经历这种坎坷事了。
*
随着柳家人的回乡,顾清风也选择离开这座繁华的都城,但显然他的离开,对这座城市没有任何的影响。
临近夏日,巽羽楼的生意异常火爆,火爆到什么程度呢,大概就是宫里面的官家都听说了,甚至还在私底下问过黎江平的程度。
黎爹就很无语,别人家的儿子传入官家耳中,都是靠才学品貌,他家这个偏生不走寻常路,要么是替开封府断案,要么就是靠厨艺,简直让人没话说。
但既然官家问起,他也只能实话实说,大致意思就是犬子小打小闹,不足扰圣上之耳。
然而宋朝的官家,都很有人情味,简单来说,就是很八卦。
他虽不能出宫,但很想尝尝这百姓口中味道极佳的水晶面皮滋味如何,黎江平听了,差点儿言官的DNA就动了,好在最后忍住了,毕竟就一口吃的,当即就说可以敬献方子供御厨学习。
于是没过几日,天气更热的时候,官家和宫里面的娘娘也吃上了这水晶透凉的面皮,滋味确实不错,有些个苦夏的,甚至连传了三日这道菜。
不过这些,黎望却是不在意的,他正忙于又一次的小考。
可怜见的,国子监的夫子们不做人啦,天天想着法搞测验,还不让人算分数,简直太为难他了。
一顿考试下去,黎某人整个人都蔫了,在叶府扎针时,都没什么力气跟叶老先生贫嘴了。
“这次扎完针,得缓上十日功夫,你容老夫斟酌一下方子,入伏后,再开始药浴。”
中医是很讲究时令治病的,特别是像黎望这种痼疾,夏天一向是治病的好时节,叶老先生春日的时候就在准备方子,直到现在,他根据黎望的恢复程度,才定下了所有的主药。
考虑到缓治病的原则,所以其他的配药还得好好考虑考虑。
“知道啦,您都说过三遍了,小生必定铭记在心。”
叶老先生却是没好气地开口:“三遍过耳,希望你真记住了。”
黎望见施针完毕,便套上衣服穿戴好,正准备喝杯水呢,就听得外头传来喧闹声,还挺热闹的:“外头是有什么庙会集市吗?这么热闹?”
“好像是什么将军回京吧,就是鼓楼东街门牌最大的那家。”
作者有话要说:黎汪汪:小生的良心这么大颗,你们难道没看到吗?【良心的新衣穿上.jpg】
第130章 将军
众所周知,宋朝非常重文轻武,仁宗朝亦是如此。
黎望打来了汴京城,就很少看到张扬的武官,就连他们居住的“贵人区”,绝大部分都是文官,剩下的是皇亲和勋贵,武官当然也有,只是并不多。
鼓楼这片,几乎不住官僚,更多的是像叶大夫这样从前在宫里面当差,或者是汴京城土生土长的老百姓,黎望仔细一想,还真没想到是哪位将军回京了。
按照常理来讲,东京城的官僚名单他都背了,不可能有遗漏啊,除非是边疆新封回京的。
于是晚间吃饭时分,黎望随口跟亲爹提了这茬,他原也没奢求老头子会给出答案,却没想到老头子还真知道。
“您快说说,今日儿子出来远远瞅了一眼,那阵仗可不小呢。”
黎爹于是伸手敲了敲桌子,黎望当即会意替亲爹盛了一碗三鲜汤,这三鲜汤乃是用菌菇、嫩豆腐和笋干煮成的,食材焯过水,还用了少许吊鲜味,乃是黎爹最爱的一道汤。
这一碗汤下肚,黎爹才道:“去年冬日,辽军数次突袭我大宋边境,陈将军奉旨对抗,他麾下有一猛将姓刘名正顺,端的是骁勇善战,每次冲锋都跑在最前面,数次战场立功,你或许不认得他,但肯定听过边关的捷报。”
黎望一听捷报,当即就明白了:“是斩杀辽军将领呼延峻那位?”
“不错,如今边关相对和平,辽军退兵,官家召他入京,乃是论功行赏,封为护国将军。”
好家伙,这绝对是个狠人啊。
每年冬天,辽军就会撩拨大宋边境,双方有小规模冲突,但大部分都不会报到朝廷,毕竟这是常态了,不论是朝臣还是官家,都已经习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