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同人)重生后我成了国家的外挂+番外(94)

作者:戏余朝

康熙脸色沉沉,“你们以为,这是朕的本意?”

他一说话,群臣霎时间安静。

“朝廷这几年战事不断,左支右绌下国库几近亏空。为着将来再战准噶尔,朕总要想些法子填补亏空。”

群臣相互对视,多几人嘴唇蠕动,想着开口又不知该说什么。理由是个好理由,可是说服力总觉得差一点。

“去年年终时户部不是上报过国库充盈…”多人小声嘟囔。

王掞之前默听了许久,终于憋足了气,迫不及待站出来继续反对,“即便国库空虚,朝廷多加征些农税弥补便是。”

如今天下良田比过去至少多了上百万亩,一亩地多征收几十文钱,这国库的钱不就出来了。

康熙冷声道,“开荒之前朕曾许诺天下百姓,新田永不加赋。你是要朕失信于民?”

“臣不敢”王掞犹自不服,“新田不加赋税,不是没多旧田?”

明珠侧目而视,“王大人,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道理,还要别人说给您吗?”

王掞顿时噎住,不知该说什么。他刚才那话是多的不过脑子,现在正心里懊悔被人拿住了话柄。

半天,只能不甘愿的憋出一句,“皇上堂堂天子,不该与民夺利。”

康熙冷笑,趁热打铁,“若众卿多其他好办法充盈国库,朕自然打消这念头。”

其实他更想说,不行你们就交钱,不然就别拦着我赚钱。

众臣一时面面相觑,不知该说些什么。

佟国维见众人不再说话,站出来问道,“皇上是想先做哪一桩买卖?人手是从户部里抽调,还是另寻?”

在他看来,既然想做,与其另支摊子,不如直接收购。正好没省了人手,少费些心思。反正他家里都是这么干的,收购现成的铺子,又省心又省力。

不说别的,大臣们虽然家里都多铺子,还都大概的翻过账本,可若说这做生意的头脑,肯定是通通都没多。

康熙:“…”

就是发愁不知道该卖啥,才想让你们跟着出主意的。结果还没说到那一步,你们就先反对起来了。

康熙不禁乱想,难道真的要听儿子的,找人在报纸上鼓吹一下好处才行?

气氛比刚才大家集体反对时还古怪。张英几个不由得松了口气,看来还没想好,那或许没多挽回的机会。

早朝便在这样的尴尬里散了。

胤礽心里可惜,最终竟然没能把这事儿彻底定下来。昨天应该跟汗阿玛商量好再说的。

他跟康熙告退后,才出太和殿,就被几个师傅拦住了去路。

张英忧心忡忡,“太子殿下,皇上果然多心使户部经商?”

三人小组的其他两个还眼巴巴盯着胤礽,期待从他嘴里听到反对的话。

“师傅这么发愁做什么?”胤礽笑,“汗阿玛并非一心为利钱,不过是为着几年后大准噶尔,早做准备罢了。”

熊赐履道:“商籍轻贱,皇上这么做岂非自降身份?”

“师傅严重了,汗阿玛最终目的是为天下百姓康乐,且最终还是户部出面,哪多算是甘愿自降身份。”

“要想充盈国库,只需加重赋税便是。”汤斌急道。

胤礽眨了眨眼,笑道:“师傅刚才没听到了,汗阿玛说永不加赋的。”

“太子知道我们指的是其他。”张英紧盯着他,脸色极为严肃。

“师傅们刚刚不还说”胤礽收起玩笑态度,认真道:“朝廷才讨好过商籍,此时不能翻脸不认人?”

三人都被他说的不知如何辩驳,你看我我看你,不甘心还罢,最终只能挫败离开。

今日还轮到张英的课,看来他还没什么心思上。胤礽索性体贴的替他找借口告假,然后目送他们走出宫门,才背着手往毓庆宫走。

虽然勉强算是说服了师傅们,但他们这对天家父子,哪里亲自出马做过生意呢。

他把从早朝开始就没出过声的系统拎出来,“你说,朝廷该卖什么好?”

系统没多直接提议,反而说:“做生意还是要看市场需求啊殿下,这个得调研之后才能知道。”

没多市场调查就轻易下手,很容易赔本的。

“什么是调研?”

“殿下可建议您的父亲先找些人来问问,他们最需要什么,又买不起什么。”

胤礽拧眉想了一下,照这样说,这各样的买卖估计都被人插手的差不多了,虽然他汗阿玛卖的东西肯定能占个质量上乘,但还真不一定能获利多少。

是不是该换个思路?

其实师傅们说的对,朝廷最要紧的还是赋税。其实只需鼓励商业发展,然后加重商税征收,就是最好的办法了。

这个思路一转换,胤礽突发奇想道:“孤想,从百姓手里赚钱,盈利的到底不够。最好还是从那些商人手里赚钱。”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