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之走进四合院/六零之纪录片对照组(159)

乌桃看了看道:“离我家不远,有时间你就过去,到时候我给你做好吃的。”

孟士萱:“行,我知道,放心好了!天天吃食堂我得腻死,到时候就过去改善了!”

乌桃看着她那仿佛没心没肺的样子,也就放心了,她觉得孟士萱逐渐回到了以前的样子。

而过了年后,大杂院里的气氛也比之前更热络了,以前被遣返的都可以回来了,很多以前的冤假错案陆续平反了。

大杂院里一下子热闹起来了,之前下乡的顺子回来了,还带了一个媳妇两个孩子,洪编辑一家也回来了,说是政策落实了,不过洪编辑成了瘸子,人瘦成了干,走路都得拄着拐杖。

潘爷已经退休了,平时不去单位,就是偶尔过去指点指点徒子徒孙,他没事就听半导体,然后摆着小板凳给大家说,中央又开了什么会,有什么决定,接下来要怎么样,说完国内还要说国际,说南斯拉夫访华,说现在国际形势,再说说小日本说说台湾。

青桐涨了工资,一个月八十多了,乌桃转正了,工资到了五十多,偶尔有奖金能有六十块,家里日子越过越好了,隔三差五也敢去肉铺跟前转转了。

宁妙香开始叨叨着让青桐处对象,到处求人介绍,姑奶奶又时常光顾乌桃家门,一会说这里有个什么姑娘好,一会儿说那里有个什么姑娘好,不过最后一个都没成。

宁妙香私底下一摊手:“老大不小了,我等着抱孙子呢!”

青桐却是说不急的,他觉得这几年是正干事业的时候,犯不着,他在琢磨着把自己家的地震棚改造成正经房子。

现在各家各户孩子都要大了,到了娶媳妇的时候,那些下乡的知青回来的开始寻觅着安家落户找工作,没回来的也在打听着怎么托关系找门路回来。

原本空空落落的大杂院一下子热闹起来,鸡飞狗跳孩子跑的,各家原来的房子住不下了,就把脑筋动到了地震棚上。

要说这地震棚原来是公共用地,可是那时候大家不是都搭了吗,搭了就不会撤了,现在地震棚本来自家用着放杂物,既然能放杂物,为什么不能住人呢?改改就行了。

这其实是一个创意,一个有着严谨推理过程的创意,最后导向的结局便是大家理所当然地把地震棚拆了给自己盖一间房子。

至于原本的公共空间怎么消失的,大家的房子怎么来的,好像没人去追溯了,反正都占便宜了,管那么多干嘛?

洪编辑家没占便宜,他家没赶上盖地震棚,可那也没法,他回来晚,院子里真没地儿了,不过洪编辑本身没什么脾气,现在更没脾气了,至于洪编辑媳妇,现在整个人呆呆的,一点没以前的泼劲儿了,看人的时候畏畏缩缩的,倒像是谁要害她。

大家暗地里议论了几次,好笑,又觉得挺可怜的,只能摇摇头叹一声。

这年头,谁家能知道谁家事,也不知道说什么好。

乌桃坐在窗前看书,偶尔间抬头看看院子里的动静,将一切收入眼底,再低头时,在那密密麻麻的数字公式中,仿佛看到了人类最鲜活的一页。

她想,人类是一个深邃的命题,脆弱却又顽强,哪怕经历了多少苦难,依然能够很好地复原,会像没事人一样,搬个板凳,坐在阳光下晒着太阳,侃着大山。

胡同里随便一个遛鸟大爷,刨一刨,没准都能给你刨出一部鲜活的中国近代血泪史。

可大爷没想这么多,他提着鸟笼子,抖擞起来精气神,慢条斯理地迈着步子,还是得去遛鸟。

第55章 出国机会

虽然入了秋,但天依然闷得厉害,这几天乌桃每晚都自己在屋里用水洗洗,这样晚上睡觉还能凉爽一些。

家里屋顶安装了一个淡绿色三个翅的电风扇,吹一吹还算凉快,不过只是外屋装了,晚上睡觉时候,门不关,只放下珠帘,这样里屋也能借一点凉快。

那天叶蕴年过来,看到了:“这样你晚上不方便。”

乌桃:“这也没什么,习惯了就好了。”

反正都是一家人,条件不好,也只能这么先凑合着了,有些讲究就得有那条件才行,像洪编辑一家几口子只有那么一个十几平小屋子,他家找谁说理去,反正凡事都得凑合着。

况且家里也不可能安装两个电风扇,平时吃饭做饭或者来个客人都在外屋,里屋只有乌桃自己用,这风扇更不可能按里屋去。

叶蕴年看着乌桃额头的汗,抿了抿唇,到底是没说。

乌桃想着,他肯定是心疼的,只是不愿意多说,他总是很顾虑自己的感受,维护着自己的自尊心。

现在的乌桃也想开了,那些条件对不对等的事,先这么着呗,还能怎么着。

女王不在家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