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竹摇曳(57)
在祖国大地上已经将土地包产到户搞得热火朝天很长时间后,大巴山深处的银竹沟的劳动人民才搭上晚班车。
北边汉水谷地的土地大包干方案终于在年底前获得了上级的批复,银竹沟的庄稼人在年关前马不停蹄地重新丈量完土地,在那些成片的地里栽下石桩为界,石桩两侧分属于不同的主人。
胡显荣家的偏屋再也不需要堆放生产队的粮食和工具,被腾挪一空,连一把铁耙的八个齿都被一一摘下,分到每家每户,没分到铁齿的人家,就将木头把子拿回家。房子没法带走,最后只能算作人情送与了胡显荣家。
金家院子的人也无需再集体劳作,大家自此各扫门前雪,而胡显荣和金先明两家人之间仍然还要被捆绑在一起很长时间。
在经历了金德兰被退婚事件造成两家之间短暂的不愉快之后,胡显荣和金先明两家很快又变得像一家人一样。但在平静的水面下,都在盘算着各自的小九九。
第21章 一波三折建烧锅,万事开头难
一九八二年的春耕,跟之前的每一年相比,才正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家不再集体下地劳动,地里种什么作物,什么时候种,完全由自己做主,以至于让很多人都感到不适应。
尽管人们见着金先亮的时候仍称呼他为金会计,但他的会计和保管员只是空有其名,把自己一个人的那份土地耕作完之后就闲得无事可做。
他想跟胡显荣家结合在一起,互相帮衬着经营地里的农活,但胡显荣顾忌别人说母亲的闲话,没有接受他的这份好意。
金先亮又将这个情况说与他的弟弟金先明,没想到却惹来对方一顿臭骂,责怪他没有第一时间想着帮衬自家兄弟,却偏向了旁人。
金先明老两口经营着四个人的土地,这其中就包括哑巴金先福的那份,已经感觉到有些吃力。
在之前大集体生产的时候,他完全不用操心这类事情。此时的他,眼见着农忙时间就要过去,自家的春耕进度远远落在后面,心里也有些着急。
这次轮到金先亮开窍了,他建议金先明把胡显荣一家拉拢到一起,自己也可以顺道加入进来,三家人互相帮忙干活,既可以堵住别人说闲话的嘴,也可以打消胡显荣的顾虑。
金先明觉得这个当会计的哥哥有时候算起账来脑子比自己好使,欣喜地接纳了他的建议。
胡显荣一心想着开烧锅坊,见金先明家的农活迟迟干不完,也不好意思向他提起这事。
等金先明向他说出互相搭伙的想法时,便立即答应下来,他们三家人自发性地结成了一个小组,农活很快就赶上了进度。
待到春播结束,胡显荣和金先明马不停蹄地落实开烧锅的计划。
他们的想法得到了村委的大力支持,在这之前,银竹村的人还没见过大规模的烧锅坊是什么模样。
社员们经过简短的商讨,把酒坊的位置选在了村委办公室后面,被前些年那场山洪裹挟的泥沙堆积起来的沙丘上,挨着胡显荣父亲的坟地不远的地方。
在遭遇一九七九年罕见的山洪之前,那里是一片零星的农田,也是银竹沟人共有的「飞地」,因此在用地方面几乎没有遇到任何困难和障碍。
胡显荣拿着村委的会议决定,到花园公社找到那位姓郭的主任,郭主任戴着老花镜逐字逐句看过后,爽快地盖上了红印章。
有了土地和开办手续,剩下的事情就是筹集修厂房的钱,这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建厂房跟修住房差不了多少,胡显荣和金先明算了一笔账,需要建四间土墙石瓦房才够用,其中两间用于搭建烤酒烧锅,剩下两间分别用来存放粮食和成品酒水;
烤酒用的大木甑子找匠人按照锅灶的尺寸定做。细算下来,没有四千块钱是无法把烧锅建起来的。
在村上开会推选酒坊负责人的时候,金先明的支持率最高。
他对这个结果并不感到意外,且不论自己在支委占据一个名额,就烤酒这个手艺来说,全村再没有比他更适合的人选,但他最终把这个位置推让给了胡显荣。
会场上,一些年长的人对金先明推荐胡显荣这位刚成年的小伙当烧锅坊负责人的做法议论纷纷,场面陷入嘈杂和混乱状态。金先明等大家的争论稍微平息,才心平气和地讲出他的想法。
他抢过老支书的风头,站在会场中间说道:“胡显荣虽然是一位年轻的后生,但在他爷爷和父亲接连去世后,很快就将家里的担子挑起来,光景过得比大多数人家都好,在之前的生产小组干活更是一把好手。更重要的是建烧锅坊的想法是他最早提出,手续也是他亲自向公社领导申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