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文豪+番外(51)

作者:三春景

旁人听的毛骨悚然,陆秀才却说的轻描淡写——科举这件事实在是太重要了,每年多得是人为他发疯,这种事对于他们这些人来说也不过就是一个闲篇。

“旁人听着可怖,姑娘倒是镇定,一点儿不惊奇。”剥开一个花生,陆秀才笑着道。

连翘当然不惊奇,原来就是她年轻时见得多了。

不要说她也是经历过中考、高考的人,就说她当初写科举文的时候查阅资料,这种事情难道少见?所谓少见多怪,见识在那里,想让她惊讶起来,那实在是太难了。

陆秀才读书算是花钱很少的了,除了必要的花费,他几乎没有多的开销。经过他的讲解,连翘完全清楚了,考科举就是一个下有底线,上不封顶的活动。

真要说到放开了花钱,那些官宦之家能专门请来名师在家里教授!那是多少钱?更不要说其他的开销了。

“我们这些自己补贴一些的是减轻了家里负担,却也离科举远了一些。姑娘你想啊,你在代写家书、卖字卖画的时候人家可全力攻读呢!除开一些天纵奇材,离人家专心读书的只会越来越远。”

说着叹气一声,陆秀才知道这个道理,但是他依旧要做下去。不然在科举之前他就要饿死了,那就更不用谈科举之路了。

科举之路光鲜亮丽,但是看看这条路的底下,荣耀之下是一个个家庭的不堪重负!

之后连翘陆陆续续和陆秀才喝了大半个月的茶,总算把自己想要打听的都问了个一清二楚。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多了,而且是她非常擅长的——小说大纲以及细纲。这都是她过去做的多了的事情。

这个过程虽然简单,连翘却做的不快,至少没有她写《海上归来记》的时候快。一个是第二部 小说的结构复杂的多,另一个就是惰性上来了。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动笔总是一个很艰难的决定。

但是经过替刘盈盈去孙绮家要稿件的事情,连翘的感觉不同了。周围的人和事提醒她,她不能一直原地打转,一旦习惯了懒惰,很有可能就会停滞不前——她非得动笔不可了。

素材资料是准备好的,细纲也写的很完整了,她还有上辈子写科举文的经验,剩下的事情难不倒她。

第二天她开始写文,她先诌了一首讲科举之路的诗,也就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以及‘春风得意马蹄疾’那一套——说起来写诗并不难,只要在知道诗词规则,稍加训练,哪怕只是一个现代人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写出格律严整的诗词。

只不过写的好不好就是另一回事了。

连翘的优势在于见多识广,好诗好词不知道读过多少,又是在后世各种穷尽想象的修辞中成长起来的。当她习惯了原本连翘的记忆,写这些东西是很容易的。想要写旷世奇作难以做到,但若只是求一个‘不错’,却是绰绰有余了。

话又说回来了,讲科举的诗词向来没什么文采,也不需要多少文思。重点是要将这件事的喜与悲讲的明明白白,风光与落寞论的清清楚楚。

这开篇一首诗,就是所谓的开篇诗,和说书的定场诗一般。很多古代小说开篇第一回 都会有这个,比较熟悉的四大名著就是有的。

“话说东南地方山清水秀,地灵人杰,自开科取士以来多有高中者自这里出......”

开篇诗之后连翘就开始有条不紊地叙述起来,她设定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林峥的少年。家境普通,是江南小村中中等人家的孩子。这个家庭的特点是四世同堂,家族人口很多。

人多起来容易写前期冲突嘛。

故事的一开篇就是小林峥被罚跪祖宗,然而他犯了什么错?他的错误是今天放牛的时候偷偷扒社学的墙根,听里头先生教人读书,最后没有好好放牛,被堂兄发现了!

这样开头是后世用烂了的大路货,但这种东西本来就是一招鲜吃遍天下,招数不在老,好用就行。而且实际上只要写得好,效果都不会太差——这种开头就是冲突,往往能迅速吸引读者注意力,并且将主人公人设立起来。

在这场冲突中很多背景都没有讲清楚,但不要紧,读者都知道了小林峥勤奋好学但家里并不想让他读书。另外爹娘老实厚道任劳任怨,而几个叔叔伯伯家里有好有坏,其中甚至有故意使坏的,譬如告林峥状的堂哥家。

将心比心,读者这个时候都是代入林峥的角色。一方面觉得这孩子好,知道读书求上进,而且从表现来看他的天资不错。另一方面觉得这林家简直有病,这么个好孩子怎么不供他上学。

以后先不说,毕竟科举之路花钱很多,也不确定他自己真能走到那一步。但是现在呢,只不过是社学而已,江南这种地方普遍要比北方富裕一些,中等之家完全供的起啊!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