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文豪+番外(274)
怎么说呢,只能说古代的人没有完全发现政府的‘权力’有多大的寻租空间。
古人说着‘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有些人对此理解不深,许多末代皇帝就是犯下了这方面的错误,最终丢失天下。而有些人对此理解很深,只不过相对后世的人,依旧显得不足。
以国家的驿站系统来说,成为国家财政的巨大负担,然而为了军事上的原因,以及防止大量驿站人员骤然事业造成的国家不稳定,没有人能够轻易甩掉这个负担。
从后世的观念来看,觉得这简直就是不可思议!驿站这种生意,国家已经做好的基础设施建设,甚至配备好了人员,想要赚钱还有更容易的吗?只要肯开放民用的口子,至少自养自是不成问题的。
甚至胆子更大一点,让驿站自负盈亏,或者包给商人做包干...国家不仅不会每年投入大量的钱,而且能赚不少呢!要知道古代也是有很大的交通运输和邮递需要的,做驿站绝对是个好买卖。
然而这只是一个例子而已!还有那么多的建设工程,除了给皇家修私人的宫殿园林,只要是大众需求的,其实很多都可以运用商业的手段带来三种结果——省钱、不花钱、赚钱!
建学宫?可以的。先把附近的荒地买下来,等到学宫里面老师学生就位了,周围全都是建好的商铺,这就可以卖铺子或者收租赚瓦片钱了。
修运河?可以的。沿河的地买下来,码头、货栈、商铺,甚至还有‘养河银’这种税收,守着一个运河都不会赚钱?简直就是滑天下之大稽!
第140章
连翘的很多见识来自后世,她已经习惯了政府的一切权力都可以赚钱。就连城市垃圾处理,明明是让商人替城市处理垃圾,但是最后是商人出钱——垃圾回收也是可以赚钱的。
这时候让男主人公林峥做出种种...说实在的,有些手段如今也不是丝毫没有。这都工业革命前期了,一些手段都已经出现过了。但是就算出现过了,那也是高端人才治理国家和地方时才懂得使用的,这是普通小老百姓能知道的吗?
凡是能知道这些的,在这个社会已经是精英分子了。更难得的是作者安排主人公使用这些手段的方法确实恰到好处,须知道知道有这些手段是一回事,完全理解了去用又是另一回事!
另外,还有一些精英分子们也没有听说过的手段。说实在的,看上去像那么回事儿,然而到底好不好用却说不好。但即便是这样,也足够让人大开眼界了!
这就相当于一个小说作者针对朝堂乱象,写出了自己的主张。有些主张之前就有过,就算用的巧妙也只是赞叹而已。而有些主张却是开天辟地头一回,能看起来像那么回事儿,经得起纸面推演,已经很了不起了!
政策推行本来就是这样,没有开始之前谁知道好与坏?也只能在纸面推演,如果推演可行,就会在地方试行...而不管最终成与不成,凡是有机会试行自己主张的,都已经高出世人好多了。
此时《权柄》连载到了主人公凭借这些手法,充实了库用,得到了嘉靖皇帝的赏识,完成了在翰林院的华丽转身。与此同时六部观政也走了一遍——这是当时翰林官的一些流程。观政完毕,立刻就被派到东南沿海某地任知州。
选在东南沿海是有讲究的,主人公就算将一个普通的州县治理的再好,又有什么用呢?对他抱有很大期待的嘉靖皇帝希望他能捞来大笔的银子,同时还能开始着手解决东南沿海的倭寇问题。
当然了,这不能指望一个小小的知州一起收拾,所以知州只不过是一个开始而已。按照嘉靖的打算,等到林峥的知州干出一些名堂,他立刻就有理由升他的官,到时候至少就是知府,再兼些武职便宜行事,能量就大很多了。
直接放出去就做知府也不是不可以,毕竟人家是六元及第的状元,在中央翰林院的时候也走完了全套——不过林峥吃亏在年纪太小,这个年纪放出去就做知府,恐怕会有物议。
这一段是《权柄》开头沉重肃穆之后比较轻松的一段了,因为视角集中在主人公身上。虽然外部的沉重没有减轻,但是看主人公能人所不能,纵横捭阖或许谈不上,但是以微末小官每每四两拨千斤改变局势,心中自然也是一荡!
“这便是国士了!林子高实乃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谋臣!以微末身躯因势导利,竟然也能在朝堂上达成自己的目的!啧啧,初出茅庐便能见高手风范,若是将来历练过了,岂不是更加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故事连载到这里,大家也非常期待主人公林峥能在外任期间做出什么事。《权柄》的节奏可比《文魁》还要快,所有人心知肚明,安排主人公到地方去就是要搞事情搞事情,怎么可能就写些地方一般行政、官民鱼水情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