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明月(71)

作者:樱花荷塘

顾氏行了谢礼后说:“小女子对茶只是从小看着家父家兄制茶,跟着家母学些茶艺的表面功夫,仅对碧螺春茶略知一二,这刘家上下真正懂茶的要数三叔刘芃了。

舅舅如果方便,倒是应该和他切磋切磋才是正道。如果将来舅妈或哪个表妹要学茶艺的话,我是愿意倾力交流的。”

糜海仓当然明白,这顾氏虽说是一家人,但毕竟女流之辈,又刚过门不久,自是不好意思。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作为长辈,他当然会拿捏好分寸。

第11章 故乡明月(第二十二——二十三节)

——二十二——

糜海仓一边学着认茶、识茶、分装茶,一边还惦记父亲的嘱托和一家老小的安危。

一日,他听说刘艺要去景德镇订制包装用的瓷罐和茶具,便提出能否同去学习学习,顺便去浮梁考察一下茶场。

姐姐姐夫当然是同意的。一来可和儿子做个伴儿,二来如果糜海仓真的将来把茶叶生意放在冉州也是件好事。

到了景德镇,刘艺是直奔长期的合作伙伴那里的,只交待了式样、图案和数量就没事了。

倒是糜海仓东看西看、问东问西的,他知道茶和瓷是分不开的,无论将来自己是卖茶还是开茶楼,都少不了这景德镇的瓷器。

因此,与其说是他陪大外甥来订货,还不如说是刘艺陪他这个舅舅考察来的更贴切些。

历史上浮梁其实比景德镇名声响亮。浮梁地处皖、浙、赣交通要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当年上缴税收多,尤其是茶税,约占全国茶叶税的八分之三,有十五万余贯之多。

宋代浮梁县衙被誉为「江南第一衙」,为了便于协调处理纠纷,浮梁的知县官居五品,高于邻县两品。

有唐代大诗人香山居士白乐天《琵琶行》“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名句的加持,更有「瓷器之国」的代表和象征景德镇陪伴,便有了「浮梁歙州,万国来求」的显赫地位,使得颜真卿、柳宗元、王安石、苏轼、黄庭坚、佛印、范仲淹、杨万里等历代文人墨客为之竞折腰。

从当年浮梁的茶税就知道浮梁的茶品质有多好、名声有多响亮了。

其实,浮梁这地方的茶品种和茶产量是没有那么大的。但是,这是一个江南茶叶的集散地。

以「祁红特绝群芳最,清誉高香不二门」著称的祁门红茶、以「白毫披身,芽尖峰芒,滋味醇甘,香气如兰」闻名的黄山毛峰、以「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见长的太平猴魁、有「绿色金子」美誉的屯溪绿茶,以及顶谷大方、黄石溪毛峰等茗品仙茶,都产在浮梁城的方圆五百里之内,打算专营茶叶的糜家自然会把这浮梁城作为考察的重点。

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进入浮梁城内,糜海仓被保存完整、规模宏伟、屡毁屡建的古县衙惊呆了。

整座建筑坐北朝南,错落有致,廊道相接,浑然一体,庄严和轻松并存,厚重与俏雅生辉。

中轴线上的照壁、头门、仪门、衙院、大堂、二堂及三堂等,衙署内陈列的官服、刑具、十八般兵器、讯杖、官轿、夹棍等,威严之感油然而生。

衙院内宽敞空旷,古木参天,长长的甬道,直通大堂。甬道略高出两边地面,穿过仪门踏上甬道,仿佛这甬道专为你而铺、为你而设,给人「普天之下,唯我独尊」的感觉。

可见古代劳动人民就已经非常在意建筑风格给人的心理带来的奇妙感觉。

作为商人,糜海仓当然知道此时的浮梁已经远不及唐宋时期的浮梁了。

但是,他心里非常清楚,自己此行的责任是给糜家寻一个过渡基地,安全是排在首位的,其次才是经济效益。

而离冉州不远的浮梁古城,是可供选择的理想之地。一来这一带茶商多盐商少,几乎没有认识糜家的人,安全上靠得住。

二来茶叶的生产、运输、包装、交易非常发达,加上自家的银子,生意是不难做起来的。

第三,有宝来钱庄来辉斌和同盟会马伯韬这两个内线。

在景德镇订完货、陪同糜海仓考察了浮梁之后,刘艺惦记着自己的新媳妇,就匆匆赶回无锡了。糜海仓就继续着他在冉州的考察。

当糜海仓来到冉州城宝来钱庄的时候是个下午。见到来辉斌时,他只说自己是来自邗州的糜海仓,出示了随身带着的盘龙寺求来的「金银流水散,西徙传家好」竹签,来老板立即安排了一个年长些的伙计,去一个叫淮阳春的酒楼里安排一桌像样的饭菜,自己则把来人请进了里屋说话。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