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明月(526)

作者:樱花荷塘

明如月是有自己的标准的。她非常清楚,家书当然突出的是一个情字。

谁动了真情,谁感情充沛,谁就胜出。在这一点上,糜老太太还是动了些脑筋的,她让所有人都把写好的文章交给两个重孙子,由他们统一在电脑上打印之后她才评阅,一律不许署名。

看着这些晚辈们的真情流露,明如月好像又回到了音乐会的现场,她被孙儿们的浓郁的感情浸染着,时不时热泪盈眶。

虽然她心目中并没有可量化的标准。但是,她知道哪怕不全部排名,还是必须评选出最好的那一篇的。

经过艰难的比对,她还是说服自己让大孙子糜清山来给全家人朗诵他自己写的散文:《家书》。

——家书——

我是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情走进位于皇家园林中的中山音乐堂去聆听《寄给最爱的人——中外经典家书音乐朗诵会》的。

曾几何时,家书于你我是生活中多么寻常的事情呀!

多少喜怒哀乐通过那一枚枚小小的邮票,让你我幸福着亲人的幸福,痛苦着爱人的苦痛。

想当年,你我常常躲开喧嚣与忙碌,或字斟句酌、或信马游缰,或情长纸短、或只言片语,心底那份忐忑与坦然,激动与平和,无一不是真情的流露和表白。

因为你我总能感觉到仁父慈母、娇妻幼子在邮路那端青了又黄、谢了又绿的相思树下望穿秋水;

因为你我总能体会到远足征夫、浪迹游子在邮路这头寒窗苦读、拼搏奋争的成才路上渴望倾诉。

虽然你我常常在每次漫长其实并不长的等待中等来的大多是内容相似的平安符,可当今天电波替代了家书时,才突然感受到无名的落寞与惆怅,才体会到那等待本身就是生活,那等待其实就是幸福。

朗诵会渐入佳境。

看吧,无论是千百年来人们对家书的经典点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还是诗人那哀婉动情的吟唱——

“乡愁是一座小小的坟茔,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无一不令他乡之客叹短吁长、饮泪思归。

听吧,无论是邓颖超大姐「海棠花开了,你(指周恩来)离开了它们,离开了我们,你不再回来。你到哪里去了呀」的心声与独白,还是陶斯亮「爸爸,九年前,您含冤死去;九年来,我饮恨活着」的血泪控诉,无不让人哀肠寸断、泪水涟涟。

再听听,马克思的真实真挚,毛泽东的凡人心声,曾国藩的睿智透彻,傅雷的语重心长,还有罗纳德・里根的浪漫和绝妙……无不让人感受到家书那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和弥足珍贵。

朗诵会结束了。其间,人们有时破涕而笑,有时破笑而涕。

当主持人宣布「到此结束」时,并没有想象中铺天盖地的掌声。

我想当时大家和我一样,都在收拾那太过复杂的心情,拽回那飞越的太过遥远的思绪,或许有的心已经贴上了邮票。

好了,省点笔墨和时间,赶紧给亲人写封信吧:

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在天堂好吗?请告诉爷爷,奶奶现在挺好的!

……

大伯的深情朗诵糜子雪听懂了,她乖的跟个小猫似的静静地蜷缩在太奶奶的怀里,不时伸手给太奶奶擦擦眼泪……

转眼到了2008年的8月中旬,离大地震100天纪念日很近了。

听奶奶总是念叨受大地震波及的梁州,还时不时地关起门来祈祷,糜清山觉得有必要做点什么。

他也学着奶奶的做法,让大家写一篇纪念大地震的文章,主题是为了纪念遇难者,也为了让活着的人们尽快从阴影中走出来,放下痛苦,振奋精神,重建家园。评委依然由奶奶来担任。

8月20日,大家准时把自己写的文章都交给了奶奶、太奶奶。

5.12时强烈的震感让糜老太太至今依然心有余悸。她对孙儿们说:“这一次我们就不评一二三了,大家一起来看看,咱们找出一篇能代表我们共同心声的,咱们一起来进行朗诵怎么样?”

大家当然是赞成的。不知道是出于鼓励的原因,还是真的是糜子若、邝小兵联合创作的抒情叙事诗《叫人怎么放得下——5.12大地震百日祭》被一致推选出来了。

糜清山拿着儿子和外甥的作品,他的心一下子又提到了嗓子眼儿。

他拿着诗稿,仔细读过一遍,走到妻子跟前,眼里闪着泪花把文稿交到她的手里后轻轻地说:“当时各种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着,我几次打电话给奶奶想要回到菊花岭去,可奶奶总是说,现在震区的食品供应很紧张,她发动了菊花岭的许多家庭妇女给灾区蒸馒头。

奶奶为了阻止我们回去,她甚至说,我们不回去,能省下几个馒头,地震灾区的老百姓就会多几个馒头。我知道奶奶是怕我们有危险呀!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