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明月(148)
评选排名靠前的次数多了,将来自己的绣品可能就更能卖个好价钱。
这一提议得到了各家的一致赞同。
「斗绣」的初期,她们是根据糜海仓的建议每十天一聚的,她们选择了每月的初五、十五和二十五在糜府集中。
荷包是一种小绣品,每绣一件是用不了十天的。纪氏规定,除了绣香囊外,每人再绣一件自认为可以练习相关针法、技法的小作品同时上交,放到店铺里去试试买主的反映。
到了上交荷包和自选小绣品的日子。
荷包的样式基本都是收口腰挂式样的。面料的颜色也多是男人们喜欢的天蓝、草绿、豆青、明黄,图案多选梅兰竹菊、龙凤虎豹。
经过大家的评选排序,纪氏的理所当然地当了状元,窦氏、茶花紧随其后。
因为是第一次,而且明显具有游戏的意味,大家对排名真的不是太在意。
因为几家互为邻居,她们说着笑着一起到各家去让她们的男人或父亲当面选择。
非常有趣的是,明掌柜这个丝绸和苏绣的行家,并没有选择大家公认的纪氏刺绣的最好的香囊,他反而选择了排名靠后的茹佳的茶色荷包。
同样的,糜海仓也没有选择窦氏的,茶花的父亲这个对刺绣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反而选择了纪氏的绣品。
这样一路选择下来,绣工水平对排名的影响反而排在了选材和题材的后面。
茹佳上交的另一件作品团扇,也是第一件卖出的绣品。综合评选,茹佳成为「状元」绣女。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和比试,大家都掌握了苏绣基本技法和针法,纪氏准备让大家按苏绣的传统种类分类来练习。
纪氏介绍说:“苏绣的种类是非常多的。按用途分,有实用类和装饰类。按品种分,有双面绣和单面绣。
按表现内容分,则和中国画极为相似,有人物、山水、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光是屏风,就有台屏、墙屏、地屏和大型组合屏风若干种表现造型。”
经过大家协商一致,她们准备攻克单面绣的枕套和双面绣的落地组合屏风等大件作品。
单面绣枕套要求每人每月至少绣一对,而屏风则要根据各家的要求,完全采取双面绣来表现。
各家的要求包括,根据自家屏风的用途和摆放位置,确定屏风尺寸,制作木制的柜架,选择刺绣的基本风格,确定图案内容,等等。
在开始绣这些大幅作品前,纪氏专门从家里拿来几件陪嫁来的苏绣精品,对单面绣和双面绣进行了仔细的讲解。
所谓单面绣,就是在一块苏绣底料上,绣出单面图像,一般用于实用性强的如枕套、台布、和各种包包,装饰品则多用在需要装裱、悬挂于墙上供人仔细欣赏的绣品。
所谓双面绣,就是在同一块底料上,在同一绣制过程中,绣出正反两面图像,轮廓可以完全一样,也可以截然不同,图案同样精美。
层次最高的双面刺绣能够实现双面异色绣甚至双面三异绣。
纪氏特别说:“这次我们给各家绣的落地屏风将采用双面绣、两面光的表现手法。也就是说,两面的图案和色彩是完全一样的。”
听说本来以打发日子为目的的媳妇姑娘们要为家里绣大型屏风,各家的热情是可想而知的。
刺绣这件本来由女人们操办的事,一下子成了各家男人们关注的重点。
他们从屏风柜架制作的选材、工艺和风格,甚至请哪家木器行的工匠来制作都认真起来了。
因为他们心里都明白,这其实是糜、明、乔、胡、李、秦各家艺术修养和鉴赏水平的大比拼,更是与之相关的家庭收藏的大比拼。
几家之中,秦家的人脉是最丰富的,也是世居此地的大户人家。
他们选择了紫檀做框、牡丹缠枝纹装饰,并直接把家里收藏的清代名家临摹的北宋著名画家范宽的《雪景寒林图》、《雪山萧寺图》、《雪山楼观图》、《溪山行旅图》拿了出来,并愿意再出三百两银子资助「斗绣」。
虽然是后人临摹的,但能看到这四幅警世之作,就连马伯韬夫妇这样见过大世面的人都大吃一惊,也让茹佳姑娘发起的「斗绣」活动陡然间上升到了很高的层次。
秦家开了头,各家自然是不甘落后的。
糜家、明家选择了金丝楠木料,乔、胡、李家则分别用紫檀、鸡翅木和大红酸枝做了柜架。
各家选择刺绣的自家收藏更是囊括了唐宋明清历代大家的作品。
虽然大多是临摹本和赝品,但也足以让人感慨这几个商贾人家的眼光和学养。这其中宋徽宗赵佶、阎立本的大作赫然在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