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春风(14)
我说:“赵匡胤高明。”
周伊水说:“是武则天高明。殿试结束后,录取结果通过金榜公之于众。金榜也叫甲榜。之所以叫甲榜是因为进士们被分为三甲,一甲只有三名,二甲和三甲人数不等也不定。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我说:“晏殊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直接被赐同进士出身指他被赐三甲?”
周伊水说:“嗯。因为榜上公布的是三甲名单,所以叫甲榜。”
我说:“能考中状元简直比登天还难。有没有出现过有人集解元、会元、状元于一身的?”
周伊水说:“那叫连中三元,连中三元的情况出现过十七次,在科举考试的历史上。”
我说:“贡生不是还有一个意思吗?”
周伊水说:“刚刚说的科举考试指的是宋朝以后科举制度已经完善的情况下的科举考试的状况,科举考试不是一开始就那么完善的。隋朝时期,科举考试没有分三级,也没有三甲之分,更加没有什么状元,考中了就都是进士。科举制度还没来得及完善隋朝就灭亡了。到了唐朝的时候,参加科举考试前,要先去地方参加考试,以取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我说:“童试的雏形?”
周伊水说:“考试过关的人叫贡生。它不是童试的雏形,不过也可以那么说,因为这里的贡生相当于后来的举人。贡生们进京考试考取进士。在他们进京前需要填一份儿个人资料,叫‘书状’或‘投状’,就是书写自己个人状况或者投递个人状况的意思吧?所以后来考中进士的人中的第一名称为状元。进士第一名也就是投状者中的第一名。唐朝的时候,状元指进士中的第一名,第二第三名还没有名字。”
我说:“古装剧中如果在宋朝以前如果出现‘榜眼’、‘探花’的字眼儿就错了。”
周伊水说:“不光是宋朝以前,宋朝以后金榜上出现‘榜眼’、‘探花’甚至‘状元’的字眼儿都是错的。后面再说。到了唐末宋初的时候,状元不再仅仅指进士第一名,而是指进士一甲。”
我说:“前三名都叫状元?难怪前三名都叫进士及第。”
周伊水说:“同样是唐末宋初,但是比前面的时间稍微靠后一点的时间,第一名叫状元,第二第三名同时叫榜眼,因为在金榜上,第一名的名字最高同时在最中间,第二第三名在第一名的左右两边,位置稍微比第一名低一点,像一对眼睛。到了北宋末年的时候,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一甲可以直接授官,二甲三甲的进士需要参加翰林院的考试,学习三年再赐官。明朝时,一甲甚至可以直接进入翰林院。”
我说:“进士第三名为什么叫探花?”
周伊水说:“探花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唐朝,当时不是指进士第三名。考试结束后,进士们要游园庆祝,还要举行‘探花宴’,由进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位扮成探花使去各名园采花,用来迎接状元郎。后来探花变成了对进士第三名的称呼。电视电影上经常犯的一个错是直接在金榜上写‘状元’、‘榜眼’、‘探花’的字眼儿,金榜上只能写进士第一名,进士第二名,进士第三名,不能直接写状元、榜眼、探花,那是民间的俗称。”
我说:“我好像看到过很多次状元、榜眼、探花的字眼儿,在电视剧中的金榜上。”
周伊水说:“应该予以纠正,不过不纠正也没事儿,那毕竟只是一种娱乐,我指影视剧本身就是娱乐大众的,偶尔出错也无妨,但是从它们会对青少年有引导作用这一角度考虑,最好还是尽量以正确的为主,毕竟影视剧也是一种传播知识的手段或者方式。”
我说:“探花宴就是在花园里游玩?”
周伊水说:“除了游玩还会吃东西。科举四宴,文科两宴武科两宴。考完乡试,考官们和举人们会举行‘鹿鸣宴’进行庆祝。之所以叫‘鹿鸣宴’是因为在宴会上要唱《诗经.小雅》中的‘鹿鸣’歌。殿试完,皇帝、大臣们、考官们和进士们会举行‘琼林宴’。之所以叫‘琼林宴’是因为宴会要在皇家花园琼林苑举行。元朝以后‘琼林宴’更名‘恩荣宴’。唐朝的时候出现了武举考试,并设有武状元,跟文状元差不多性质,也是层层选拔。考完乡试,考官们和武举人们会举行‘鹰扬宴’,‘鹰扬’的意思是‘威武雄壮如鹰击长空’。‘鹰扬’跟‘鹿鸣’相对。殿试完,皇帝、大臣们、考官们和武进士们会举行‘会武宴’,一般在兵部举行,场面很壮观。”
我说:“古人具备浪漫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