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灾难中靠种田求生(83)

作者:八里做梦

“这是什么?”程年夹起一个,脆嫩极了,肉质鲜嫩,十分可口。

“甘露子,也叫宝塔菜,那个八宝咸菜啊、什锦咸菜里面就有这个。”

“哦。”程年又吃了几个,陷入无言。

他狼吞虎咽地喝完所有粥,把碗拍到桌子上,眼神坚毅果决,看向原初贝说——

“我决定了,我想办法去偷偷去看一眼,确认他们安全无误后,马上回来。”

“好,我等你回来。”

第38章 . 山葡萄 坚果包 / 制水车 绩麻……

原上阳区是J市的主城区和政治中心, 位于北边,而他们所处的区域为建平区的苏家村,非常偏远, 四面环山, 进城区仅有一条国道。

据原初贝描述,那条进城的国道,被震出一道三十多米宽的深渊, 靠自己基本无法跨越,只能等救援队来进行建桥过道。

知道这个情况后, 程年更加惴惴不安了,自地震后,他基本没踏出过苏家村,光靠想象就能知道六十米宽的深渊,该是有多危险。那他真的能如愿回来吗?

当外面第一缕光线亮起时,程年穿好衣服, 去小溪边挑水。

进入七月中下旬后, 明显感觉到天气更热了, 白天气温高, 雨水少,地表积累的热量到达了高峰, 这是入伏的征兆。

在这种天气的情况下, 农作物对水的需求更旺盛了。

作物的生长需要水, 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就是水, 肥料施在田地里也需要水,因为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让植物的根系吸收。

农家有句谚语,“有水无肥一半谷, 有肥无水望天哭”,足以证明水对庄稼的重要性。

溪流地势低洼,低于农田,如果想引水灌溉,必须在河流上游选择合适的地点,开设渠口。

为了自引水,他们也曾经想过法子,把中空的竹子对半砍开,把竹子搭在上游处,接到农田,形成一条自引水渠道。但这条小溪的水流速度很缓慢,这样的引水方式实在是收效胜微。

这件事就暂且搁置,先用人工挑水的方式。

每天早晨,程年会提前起床,拿着扁担和桶到溪边,一桶接一桶的挑水灌溉,家里的水缸也一直保持在蓄满的状态。

挑水的工作劳累且机械,很容易累着腰。他要在离开之前,解决这个问题。

他在木工农具篇里,找到了灵感,用竹子做个小型水车,借用水力转动水车,将水逐步提上去,再利用自然倾斜的原理,将水注入水槽,这样形成了自动引水机器。

原初贝也起床了,静静地站在门口,看着他弯着腰浇水。

她叹了口气,自从下定决定后,他每天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没日没夜的干活,恨不得把家里的工作都做个遍。

自灾难以来,他们都没有出过这座山,不知道外面是什么情况,更不知道这次离别会有多久。他们对此缄口莫言,没有人提及此事。

至于为什么不去基地生活,原初贝和程年对此的态度,出奇一致。

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他们辛辛苦苦生产建造出来的,况且,比起集体生活的稳定,他们都更热爱纯粹的自由。

程年的余光瞥到原初贝的身影,起身催促着,去砍些竹子和细藤绳回来。

二人拿着石斧,去看了十来根竹子,背篓里装满了细藤绳,画图纸、劈竹篾、编骨架,失败一次就再来一次。

水车由左右轮、车轴、木辐条、刮板、水斗和支架等部件组成,制作过程很精细,每一部分都需要按准确的比例进行安装,还有后面提水至水槽的倾斜角度也要多次实践,绝不是几天就能做成的事情。

在等待救援队的日子里,程年像长出了五头六臂,每天挑水、锄草、采集果子、还得熬夜做水车,肉眼可见的瘦了一圈。

第三天,背着满篓果子的程年,从山里回来,还没歇口气,就坐在柿子树下开始劈竹筒。

竹子劈成细竹篾,绕成圆形,接口处用藤绳绑好固定,要做两个直径80厘米的圆圈,中间用10厘米的短木梁架起来,做成圆柱状,这是车轮。

后面还用粗竹筒做车轴,劈32根长短一致竹篾做木辐条,呈放射状依次插到车轴里。这一步做完后,再用藤条绑在车轮上。

最后就是在顶端辐条对着的地方,插进去四根小竹片,做成刮板,刮板外围再绑上长短一样的小竹筒做水斗。

这些环节里,藤绳在里面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拗来拗去,不停地绑定打结,一根藤绳用完了,再用新的旧的尾巴处打个结,继续绑。

又细又韧的藤条,编得时候还好,一旦到固定打结的时候,就要很大力气才能拉紧。每过十几分钟,就会感觉整个手都在发酸,而且手指关节处会被勒出好多条红印子。如果不小心太过用力,还会被粗糙的藤绳拉出血痕。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