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识途(67)

作者:青山迟

“没办法,这也算得上是文物保护进步的一个必经阶段。”甘棠叹了口气,忽然想到自己的外婆,“我外婆她考古一辈子,生前她每次发掘一个墓之前都要拜拜神佛,祈祷墓里的文物完好无损。每一件文物就跟她的孩子一样,都是心血,可惜……”

甘棠忽然想到了李莞之后来发生的那些事情,默默地停住了嘴,过了会儿,才低声喃喃道:“可惜没想到最后她竟然亲手弄丢了她的孩子。”

“真傻,别想了。”厉戎一眼就看出来甘棠内心所想,抬起右手轻抚了下她的脸蛋,语气温柔且小心翼翼,“还有我在你身边呢。”

甘棠舒了口气,轻扬起嘴角,自觉换了个话题:“文件后半部分是怎么写的?有没有那些村民们归还文物的详细记录?”

厉戎见她心情似乎没受太大影响,便重新将注意力又转回到手机的屏幕上,他大致看了看后面的几段内容,回答说:“据知情人士透露,被抢走的文物中有很多金银器,其中有一只很大的金盒子。”

“金盒子?”甘棠似乎猜到了什么,“是金棺银椁吗?”

“考古人员据知情人的描述和对砖室建制及壁画的勘探,认为这座古墓很有可能是一座古塔下的地宫。”厉戎没先回答她的问题,反而是接着往下讲到。

甘棠了然地点点头,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塔是埋葬佛舍利的专用建筑物,佛教虽在汉时便已传入,但在唐代以前的佛家典籍中却并无此字。而塔这个字更是以梵文“佛”字的音韵,用中国汉字的象形,再加上汉字土的偏旁,来表示土冢的意思,从而才演变成如今的“塔”字,而佛塔更是藏存有佛祖舍利的地方。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后,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时终发展至鼎盛,当时长安十旅之乡百家之闾,必有浮图。甚至曾有记载到,‘长安计有僧寺六十四,尼寺二十七,方圆百里之内将近有百座寺庙。’”甘棠说:“我最后看到的那座汉白玉阿育王塔应该就是这座地宫的供奉品之一了。”

厉戎低头继续往下看到说:“收缴工作有了初步进展,一九八五年五月十一日,哄抢事件发生的第六天傍晚,两名九门乡村民用板车拉着一块儿石碑来到临潼县博物馆。后经村民描述,这块石碑立于地宫口正前方,碑身刻满文字,主额正中刊‘大堂开元庆山寺之塔’,碑面上款刊‘上方舍利塔记’。碑文载道‘此寺伽蓝,固神山踊建,铲鸿门之左阜,南揭骊山岭;划象河之大川,北横半树’,‘压重林,亘绝谳’,才建成了规模宏大的寺院和佛塔。石碑落款为‘大唐开元二十九年四月八日’。”

“这与我们在史书和百度百科上看到的内容是一样的,武则天当时为了修建庆山寺确实也花费了不少的人力物力。”甘棠说:“你直接把这几段跳过去,看看最后回缴的文物里面有没有关于游仙枕的线索。”

厉戎向后划,果然在文件的最后找到了一份当时文物收缴工作的汇报清单,他放慢了阅读的速度,一行一行,不敢轻易错过一个字,但遗憾的是,看到结尾也没有发现任何相关线索。

“全是佛教有关的文物。”厉戎轻皱起眉说到,“而且全都有文字记录的。”

甘棠又想起了之前那个大胆的猜测,她沉思了一会儿,试探性地问厉戎道:“如果咱们俩梦境最后的判断没有错,那可以肯定游仙枕与庆山寺是有一定关联的,下一片碎片说不定就在这附近。毕竟游仙枕它本来就是过去的一个传说之物,我们也没有办法从正史或者野史的记载中找到什么线索,只能寄希望于这儿了。我现在在想会不会有这样一种可能?就是当时收缴文物的时候有所遗漏,恰好漏掉了那个碎片?”

她还没等厉戎有所反应,就又自顾自地否定掉:“不对不对,不太可能啊。”

“为什么不可能?”厉戎饮了一口水,反问她。

“你想想,”甘棠特意压低了声音,隐晦地说到:“咱们在那边的时候是唐玄宗时期,而且史书上也清清楚楚有记载说,龟兹国在开元年间进奉了游仙枕,但庆山寺是武则天建的,前前后后这相差了多少年?”

厉戎没急着回答,而是将手机页面换到了相册,选中了其中一张照片放大,递给甘棠看。

“这是什么?”甘棠接过手机,有些疑惑问到。

“这是我在洛阳博物馆里拍的一幅古画,一九五几年出土于龙门山附近的,专家翻阅历史典籍却也没有找到关于这幅画的相关记载,只能大致根据纸绢的损毁程度和笔锋线条来判断此画可能成于开元年间。”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