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弟为何那样(35)

作者:秋风外

清清自然是忘了,但她从善如流:“当然记得,但我除夕那天受了风,晚上发了高烧,卧病了十来天才能勉强下地走动……”说着,她以袖掩鼻,病弱般咳嗽了好几声。

小桃立刻就原谅了她:“怪不得我等了你那么久,也不来山下找我,这病可还打紧?你现下感觉如何?怎么就急着出门了呢,现在还多冷呀。”

清清只回答了她最后一个问题:“观里没东西吃了,师父有事,也离开好几天了,只能我下山来……”

小桃闻言,气呼呼地瞪了一眼清清身后的裴远时:“那你师弟呢!是干什么吃的,也不说替你来。”

裴远时无语凝噎,他也劝说了她别来,但她嫌观里太无聊,一定要来镇上放放风。

苏家夫妇催起来了,小桃只得和清清作别:“等我从青州带好玩意儿回来给你!”临登上舟,还不忘警告地看了裴远时几眼,示意他要好好照顾清清。

船夫摇着橹,水面划出一道道波纹,师姐弟站在渡口,目送苏家的小舟远去。

渡口叫清远渡,此时稀稀拉拉停了几艘船,今日天气晴好,微风阵阵,远处群山的轮廓泛着淡淡的青色,白鹭贴着水面滑行,天高云淡,真有几分清远的意思。

临走时,清清注意到有一艘小舟和别的不同,船头系了一根黛青色的布带。

如果她没记错,这并不是本地风俗。

第20章 戴青

这不是青州本地风俗,甚至不是西南这块儿的,船头系一条黛青色布带,是长安渭水边上的习惯。

八水绕长安,渭水便是其一。相传,在天狩年间,一青年泛舟游于渭水之上,风大浪急,小舟被浪生生倾覆,青年亦没入水中,再无踪迹。

家人寻了数日,却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最终放弃了寻找,只当他尸身被鱼虾叼食了去。

未曾想,九个月之后,青年又出现在了长安。彼时他全须全尾,身上无一处落难痕迹不说,气度更是淡然高华,原先身上的沉疴旧疾皆无影无踪,整个人如同脱胎换骨一般。

后来……那青年投身于逐鹿之争,踏着鲜血与尘土,登上至尊之位,这个传说便流传开来,说是当年河中有鲛神相助,他才能转危为安,乃至最后能……

真也好,假也罢。随着青年成为青史上最雄奇险峻的一笔,成为无数文人骚客赞颂或叹惋的对象,渭水边的人们开始自发在船头系一根黛青色布条,因为相传当日青年落水,身上所着便是黛青色。

也许是为了祈福,也许是为了纪念,那都不重要了。过去了太久太久,来往于长安的船只纷杂,但船头那抹远山一般的黛青,却穿越了时空,与百年前渭水边的青色衣衫,有了奇异的重叠。

从长安到泰安镇,水路得走上一个月。清清拎着鱼,回想起那艘虽然精致,但明显已经老旧的船只,船头的布带颜色鲜亮,实在让人不能不注意。

更何况,这船平底方头,是典型北方一带的船只特色,比起青州一带的湍急水流,更适合长安八水宽广浅平的水面。

也不知是镇上谁的亲故,不远万里来探访。

回去的路上,清清把关于布带的传说一五一十给裴远时讲了,裴远时起先有些意外,随后又说:

“我幼年时听闻过这个故事,这的确不是青州本地的习惯。”

幼年?清清挑眉,裴远时是在长安长大的?

但她并不多问,只感怀道:“近十年没见了,今日一遇,竟有些恍然。”

裴远时闻言,不禁看了她一眼,初春的日光清凌凌落在身侧少女的眼睫上,眼睫下的眼睛有些惆怅,有些忧伤,有些故作老成。

他觉得这样有点可爱。

二人行至镇上最热闹的街,往来行人络绎不绝,他轻咳一声,调转话头道:“这鱼今晚怎么吃?”

说起吃的,清清马上来了劲,正要高谈阔论,却被路人狠狠撞了一下,她一个趔趄,差点没稳住。

撞她的人连忙拱手致歉,说没注意,清清大度一挥手,示意自己无事。

那人又客气了几句,正要离开,见清清和裴远时两个半大不小的孩子站在人群里,犹豫片刻,道:“你们是哪家的小孩?最近镇上不太平,还是少出来玩罢。”

二人面面相觑,清清问道:“此话怎讲?”

路人惊讶:“你们竟然不知?”

清清更是茫然:“我该知道么?”

路人道:“江米镇前些天出了件大事……江米镇你们晓得不?”

清清点点头,江米镇也是青州下辖的,因特产江米闻名,距离泰安镇有三四日路程。

“嘶……这事实在可怕,我本不愿意同你们两个娃娃说……就是除夕那晚上,江米镇上有一个厨子,不知怎的和家中人发生了口角,竟一夜之间把自家满门杀了个干净……妻子、岳丈、儿女,无一幸免……”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