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九里(43)

作者:奉小满

奉九定了定神儿,还是起身找父亲去了。

她在父亲和大哥共用的丰泽书房外徘徊良久,心里忽然想着,大姐当初从北平回来找父亲,是不是就是这种心情呢?

“门口是谁啊,九儿么?怎么还不进来?”

她终于还是推门而入……

第12章 提亲

话说奉九的姐姐奉琳当初之所以能够和宁府定亲,说起来也是有典故的。

想当初老帅还是一个官职不高不低的奉天巡防营前路统领时候,有一次奉锡良总督之命在辽宁最冷的地界——西丰,围剿蒙匪牙什时被围困,天寒地冻粮草不继危在旦夕,正当老帅以为我命休矣时,不留神路过战场的唐奉九的爷爷,一个文质彬彬的读书人,居然能鼓起一腔豪气拼死去通风报信,让奉天的援军及时赶到,才救了老帅一命。

老帅感激莫名,满腔报恩之心无以言表,干脆让自家三儿子,也是唯一的嫡子宁诤,跟唐老爷子最有出息的二房的长孙女订了亲,当时,俩孩子同为十一岁,论起生辰八字,奉琳还大了一个月。

所以说,唐家是对宁家有救命之恩的;本来这事不错,两家虽然一个从军一个从商,但两家的实力可以说是旗鼓相当,这样就不存在太悬殊的门户差别;另外,唐家虽然做的是正经买卖,但做生意哪能不遇到点事儿,遇到的事,总有通过正常途径走不通的时候,这个时候,有军权的人的庇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唐府也承认,自从二房唐奉九的父亲唐度执意从商以来,虽然自己算得上长袖善舞左右逢源,但以他的本事,也不可能这么快就达到现在这么富贵的程度——毕竟是个世代出翰林的书香氏族,主要图一个“清贵”,可以说,唐家能发展到现如今这样的规模,宁家的保驾护航功不可没。

当时的政权现状就是各地军阀割据、军人当政,所以宁家当然乐意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未来的亲家发发通行证,争取点特许经营什么的,而到了年底互送年礼,唐家也会送来一张银票,数额之巨大,让宁管带都不大好意思接受,于是第二年就会更加卖力气地替亲家开山拓疆,扩大唐家的商业版图。

但万万没想到宁管带这官儿越做越大,官阶升得越来越高,直至十一年后,成为东北首屈一指的人物,这对于从江浙流放到宁古塔,一向明哲保身二百多年的唐家来说,是暗自心惊的,打心底里其实并不喜欢有这样的姻亲,但这么多年的利益纠葛,早已身不由己,唐奉九的父亲唐度终于成为北方头号巨贾,与宁家的牵绊也进一步加深,原本单纯的知恩图报的姻亲也渐渐变成了不那么单纯和对等的关系。

奉九的亲姐姐奉琳在这一辈里行三,除了大房的大哥和自家的二哥,剩下最大的就是她了,奉琳长得艳丽非常,容貌跟俊美的父亲很像,从小就出类拔萃,十岁当庭作的一首咏雪诗震惊了当时的县太爷,对她是大加赞赏,于是名声大噪;看起来也是举止娴雅,曾常年荣登奉天名门望族最想娶的媳妇头名。

虽然奉九与姐姐相比在心智上并不差,但奉九的性格不象大姐那样表面端庄内里强势,再加上年纪尚小,所以名气跟在奉天上流社会如雷贯耳的姐姐比就差远了。

原本唐老爷也是愧疚的,毕竟是自家长女放了宁老帅的鸽子,这丫头的胆子从小看就不小,长大后更是长到了水缸那么大。

但因为是进入了一个新旧交替,甚至是千百年来的各种观念碰撞的时代,所以各家悔婚约也是最常见的事情,甚至曾有一天,《奉天日报》上刊登的男方女方家达成共识,订婚解除婚约的,甚至离婚声明的,足足一版都没登下。

其实宁铮和唐奉琳早已成年,按说但凡有点心思,宁家就该过府和他们商量成亲事宜。

但宁铮十六岁被送去西洋读书,等到二十一岁,已经从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毕业,又去游历欧洲,也不着急回国;奉天虽在北边,但却是当时北方的中心,英法俄日的领事馆都设于此,消息也灵通得很,有关宁公子的风言风语也是从来不缺,更是很多街头巷尾固定的谈资,由此看来,宁公子也是风流得很。

也是,俊俏的皮囊,令人垂涎的权势,老帅唯一嫡子的身份,大帅府下一任当仁不让的主人,再再都让他光芒耀眼;而唐家二房大姑娘已经二十一了,到北平读大学都读到了大四,而男方家却不提履约的事,按唐老爷的揣测,只怕他们家也是觉得这门亲事可有可无,毕竟,以宁家现在的声势,找什么样的女子会找不到。

虽说自家女孩子也都念了新式学堂,都没有裹脚自不必提,因为毕竟是在关外,大姑娘的地位很高,女子少,裹脚是不可能裹脚的;但总觉得跟他们西洋留学回来的没那么多可说的,留洋的人说话普遍半土半洋,装腔作势自觉高人一等的真不少,要是搁在现代,那就是没有共同语言,不同频,三观不合。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