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九里(306)

作者:奉小满

奉九拎着耳根子告诫不许他们太淘气,就让他们跟堂院里的孩子们接着玩儿去了。

二哥宁铖正跟老夫人说着美食的事儿——宁铖是一位全中国都有名的美食家,因为常年在平津一带驻扎,所以对那一带的餐馆也是了如指掌:口味刁钻不说,手上也真有功夫。

奉九望着宁铖一说起招牌菜式满眼冒光的架势,心里想着,如果能选择,二哥可能更倾向于做个餐馆老板吧。

他为了给老人家解闷,也是挺卖力气,可惜他常年不在家,对宁老夫人的喜好也不大了解,对吃什么,老太太还真没多大兴趣,只听了几句,就有点意兴阑珊的。刚刚跟黄院长唠得挺好的,但黄院长一看宁铖凑过来,就知趣地退了。

奉九其实站在一旁听了有一会儿了,她不动声色地捅咕宁铮,让他过去陪老人家在偌大的堂院里溜达溜达,顺便再找黄院长唠唠,自己则凑过去细听二哥的美食评鉴宝典。

最重要的听众走了,只剩下老婆孩子和一个奶娃妈妈,一个抱在怀里的奶娃子,二哥也有点讪讪然,一看奉九过来,立刻又来了神儿,他知道三弟妹是喜欢厨艺的,难得,真难得。

“三弟妹,你来得正好,我考考你,考校厨师功力,做什么菜最合适,还省时?”

奉九茫然地“啊”了一声,“这个我还真不懂,二哥。”

宁铖一听得了意,伸出两根手指:“不用多,就两道菜——炒掐菜,和醋椒鱼,一个以汤带味儿,一个不能多出汤,结了。”

曾有一次,他去登瀛楼吃饭,主灶看到宁二爷,都知道他的喜好,于是做了一道著名的鲁菜——帅府醋椒鱼助兴;宁铖一吃之下,说这菜味儿不对:胡椒拍碎炝锅,再加葱姜煨鱼;调汁要吊鲥鱼汤而不是鸡汤;最后的最后,别忘了鱼嘴里要塞上一颗鲜豌豆才大功告成。

后来登瀛楼醋椒鱼以汤醇味酽脱颖而出,都是因为主灶得了宁二爷的面授机宜。

奉九也听过这位二哥的传奇:平津地区各个大小饭馆拿手菜的主副料配比、调味品的投量和操作工艺,他比大厨还明白。

二哥在天津的住所曾有一位叫丁洪俊的厨子,后成为天津玉华台大饭庄的主灶,他曾说过一句话:“论宁二爷的手艺,那可是我们的师父。”

一看奉九颇为感兴趣的样儿,宁铖立刻引为知己,殷殷嘱咐着:“三弟妹,你要是去天津,要么登瀛楼,要么天一坊的扒野鸭、文华斋的坛子肉、东门脸的羊肉包,这些吃下来,就足够了,其他的,都没什么吃头。”

旁边的雁英和鸿允很少能见到父亲,宁铖英俊温和,容易亲近,所以只要他在家,孩子们都乐意贴上来,此时倒是听得一嘴口水,跳着脚地要父亲带他们去品尝。

三嫂颜乐龄在一旁注视着丈夫,还有一脸雀跃的孩子,满心满眼都是知足。

奉九在一旁看着,心里倒也有些触动:长期不在家的一家之主回来了,像块磁石一样吸引着亲人,妻子、孩子都依恋他。

是不是只要一家人在一起了,说什么都是有趣的?

奉九没有这样的体验,她印象之中,母亲在父亲面前总是默默无言,父亲即使在一旁陪着,也总有手足无措,小心翼翼赔罪之感。大哥、大姐和自己,也被这沉闷的气氛压制,所以记忆里想不起有什么很畅快的时候。

她的眼光里自然带出了点羡慕,在一旁兢兢业业陪着自己奶奶和黄院长绕圈儿的宁铮看了,眼睛一柔。

既然都碰到了,于是在恩德堂院消磨了小半天后,宁铮和奉九还是陪着宁老夫人回了帅府,又把休息日在那过了。回去了自然有人伺候,于是宁铮要做早饭的事儿也就此泡汤了。

到了星期一一早,宁铮还是陪着奉九回了喂鹰胡同,顺便把吴妈和秋声带了回去。排球赛既然已经结束,预期奉九也没什么其他要参加的学校活动,所以她很乖觉地决定还是天天回小公馆住宿;同行的还有泰山猫,主人相继不在帅府,它这一年其实也寂寞得很。

刚刚在堂院,宁铮看着龙生的样儿,奉九其实心里是明白的,尤其最后离开前,媚兰还不忘偷偷掐她,告诫她差不多行了,也‘该’给宁司令生一个了。

什么叫该?奉九倒是没觉着自己有什么好亏欠宁铮的,她原本舒坦悠长的睡眠还动不动就被宁铮一顿胡闹给缩短了,自己还冤着呢。

好在宁铮什么也没说。其实对于孩子,宁铮也是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有了更好,没有……也不错,毕竟他这三年饿得有点狠了,现在不过是才吃上而已,离吃得舒心和美,还远着呢。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