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九里(105)

作者:奉小满

宁铮想来想去,唐家这次很明显是有意让奉九不告而别,原因呢,只怕就是唐奉琳逃婚事件的真相终于被他们发现了。

唐奉琳不守信用啊……宁铮板着脸,他当初直接派人找到正在北平读燕京大学的唐奉琳,要求她务必回奉天与自己面谈退婚一事时,已明确说过,要以两年为期,她才能跟家里恢复联系,到时候,说不说出真相随她。

毕竟,她参加革命党并急于救出被全国通缉的同志也不是假的,他宁铮不过就是顺水推舟替她做了一个决定而已。

现在,这连一年都还没到呢。

………………………………………………

奉九他们一路上坐的都是头等车厢,到了就餐时间就去临近的餐车用餐,餐点中西餐一应俱全,做得非常美味。

民国时期的火车车速并不慢,也达到了一小时六十公里的速度。读书、下棋、跟奉灵做游戏,和包不屈谈天说地,累了就静静地看着窗外飞掠而过的风景。

现在正是初春,一路走过去,从没有多少绿意的北方一路向南,风景变得越来越花团锦簇,生机盎然,所以大家的心情都是越来越飞扬,很是快活。

离开了奉天,暂时离开了这是非之地,奉九就像出了笼的小鸟一般,自在逍遥,她的脸色越发明媚,眼波里都是笑意,让人看了,没有不心情舒畅的。

自从上次得知奉九定亲而跟奉九推心置腹交谈一番后,奉九倒是对包不屈的印象好了许多——

这个人很感性,也很热情,见多识广,也没那么多弯弯绕绕。

火车整整跑了四天,才到了广州大沙头火车站:不是速度问题,而是因为在民国时期,铁路被划分得零零碎碎,无法直达,所以旅客不得不一段一段地下车、买票、换乘,所以非常耽误时间。

广州自古以来都是开风气之先之地,各种新思潮、新产业从此兴起,民众运动也往往从此风起云涌,胸怀博大、包容、自信,从不畏惧与番邦交往,这座城市一直是人类文明史上两千年以来长盛不衰的明珠一般的存在。

包不屈是个感情丰沛而又外露的人,今年的农历年因为年前一些生意上的波折,他并没有机会回家过年,这么算下来也有大半年没回了。

一下了火车,忽然就听到了火车站后巷飘来的咿咿呀呀的南音、清脆的木屐声,感受到皮肤上沾染的那一层湿热,飘到鼻端的,是白玉兰花和着肠粉、艇仔粥和竹升面混在一起的复杂的广州特有的味道,包不屈的眼眶有点湿润了。

奉灵好奇地看了他一眼,奉九轻轻地捅了捅妹妹。

包不屈瞥见奉九和妹妹的小官司,不禁感叹道:“等你在广东盘桓数月回到东北时,你也会象我一样,没到奉天就想哭。”奉九设想了一下,自己还真将是头一次有这样的经历,在外那么多天不回家,于是赞同地点了点头。

奉九一行毫无意外地受到了住在广州西山区那个占地极大、又美不胜收的院落里的包家人的热情欢迎:包家当家人,包不屈的父亲包亭发已经是小巷包家的第六代传人,对东北重要的生意伙伴唐度极为熟悉,但他的家人还是头一次见;当包家上下好奇地打量北方来客时,发现这位唐家六小姐不但容貌清丽,体态婀娜,而且举止娴雅,就是美得有点过分;而九小姐则是活泼可爱,天真无邪,两位下人也是端庄有礼,显见唐家治家严谨,门风极好。

奉九带着妹妹和吴妈、秋声,住进了包家园西面的院落,这是专门招待前来做客的女眷的“月波院”,窗外临湖,隔着湖面望过去,对面就是千步长廊,到了晚上,皎皎月色下,卧波叠影,莲叶听声,景色清幽,真不负了这个好名字。

包不屈则回了隔着一重院落的自己的“饮绿斋”,方便他们联系。

第二天,包不屈就带着说已经休息好了的奉九在广州城里转了起来,奉灵听着她嘴里的包大哥总是在和姐姐讲着什么明朝的海市啊,出口英吉利的壁纸,美利坚的瓷器,清朝的虎门销烟啊什么的,实在不耐烦听,就跑去跟秋声和吴妈一道了,看花看树看人,可比他们俩说的东西有意思多了。

包不屈不以为意,他告诉奉九,“现在,广州城有钱人都跑到东山去建房子了,因为西山这里已经盖不下了。”

的确如此,奉九眼睛所看到的,就是包家占据了最大的一片地界,而其他或气势恢宏、或幽雅精巧的私人园林,把傍着西山的这一片地已经占得满满当当。

包不屈说,“看到东边那边那块空地了么?”奉九向东望去,果然还有一块面积不算小的空地,“原本是一个姓黄的人拿下的,他是南方系第一集团军军需处少将处长,官职可谓不小,但是因为一点事儿,最后还是没成……”说到这,很懂得卖关子的包不屈不说话了,拿眼睛看着奉九。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