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青王上(16)
徐国的两军阵营虽是相持不下,但总得来说还是大王子公荀更占优势,若没有什么突发状况,想来在围困些时日,胜负也就见分晓了,不想却因为公荀的突然失踪陷入了形势不明的状况。
被围的一方焦灼难耐,围困的一方斗志锐减,这时候但凡有点风吹草动,都会让局势发生巨大的变化。
坐山观虎斗的各家,早前是暗中盘算,现在多少有点蠢蠢欲动。打算帮衬公浚的一方,想得多是等到徐国被围的困境解除,能从中获得些好处。让徐国成为属国可能性比较小,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不过讨要那么一两个土肥水美的城池倒是可以。这其中也有那么一两家想着以公荀的名义出战,但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和公荀私交甚好,而是野心勃勃的想着接盘公荀的阵营,做着吞并徐国的打算。
从徐国京畿传出来的消失,让所有人震惊,当然震惊之余也都在想,这是事实还是欲加之罪,不过有一样得以证实,公浚确实受了些伤,可更多的是惊吓。
公浚缓了几天还是硬着头皮开始打点国事,他父王的尸体已经躺在玉柩里了,国不能一日无君,不管他有多少个心思,他都要先坐上那把龙椅,稳定军心。可是看着他父王一世为王本应该风光大葬,现在却不能入土为安,真不知争来抢去为了那一张龙椅有什么意思!
陈王后觉得现在才算是一切步入了正确的轨道,她儿子才是真命天子,理该登基及帝。可那扰人的苍蝇还有一些蝇卵必须铲除干净,但目前僵持不下,若不打破这样的局面,这王位坐不坐得牢靠还要另当别论,徐国绝不可以拱手让人!
没能了结公荀真是大错,若是心狠手辣些直接取了他性命,把他的头颅挂在城墙之上,那些追随他的叛党逆臣自然会投诚,毕竟他们还是徐国的臣子,该效忠的是徐国王上!可是现在却给这些人留下了坚持下去的由头!即便已经将公荀弑父叛国的消息传了出去,那些人还是执迷不悟。
本以为让老王上“回光返照”把公荀召回能有些裨益,却没成想一场大戏最后却没按自己计定的话本走!陈王后思来想去,派了死侍给晟渊侯送了书信,虽然是拐了些弯路的亲戚,但毕竟是一国的将军,不仅允了他的好处,更是给晟国开下了巨筹。保险起见还请与晟渊侯渊源颇深、感情甚笃的表姐一并附上书信,信中不仅回想了过往种种,更是把融在岁月里的思念一并表达,更把自己的性命和围困的事情绑靠在了一起,让晟渊侯知道,一旦公荀得胜,跟公浚一族有点关联的人都将必死无疑。
徐国的死侍带着两封书信出发的同时,苏昭的暗使也带着公荀的信物前往两军阵前。虽然苏昭王上派人一再探实,可是消息却始终不得真切,毕竟还在战事之中,想要进出徐国实属困难,何况当时的情景只有近身侍卫参与其中,连亲信大臣都不知真相。越是这样掩人耳目越是显得这中间大有文章,再加上这几日同公荀的接触,苏昭王上觉得公荀谦谦有礼,才思敏捷,张弛有度,不为君主也是难得的人才,对他也生出许多好感,看了公荀给亲信的书信,只字未提苏昭,却道出了得人大恩,更是多了些赞赏,命人送出书信,也让公荀终于可以安下心来养病,只是公荀没想到,公浚的援军不日启程。
公荀这封书信能安稳的,只是那些甘心为他卖命亲信的人心,却定不了军心,毕竟跟着他驻守边北的军队只是一部分,还有一些是他一路打过来征占下来的。这些人本就无心恋战,何况谁为王上和他们的关系又不大,不过是营中的一个小卒,谁得势了,他们照样拿俸禄,也多不了几个钱,加官进爵更是落不到自己头上。可是这上阵杀敌、刀枪无眼是摆在眼前的现实,到时候头破血流伤得只有自己,如此算下来真是不值当。何况都是一国之人,有些在这京畿中还会有个把远方亲戚,平时巴结都来不及,现在却要刀枪相向,徐国的宫城不会一直封着,到时候战事结束了,总还是要往来过生活的,与其在这苦熬苦业,还不如回家种地去!
糜废的情绪就跟毒气一样弥散开来,即便是严将军得了公荀的亲笔书信斗志昂的在阵中打气也于事无补。毕竟不是与外敌对垒,那些为国家、为族人的大义根本激发不出来,何况也不是公荀露面了,不过是一封书信。甚至有士兵私下里讨论,是不是这军中有人想自立为王,编排出了个王子的书信,他们蒙在鼓里还为了别人的爵位出血卖命,简直是傻到了极点。言语是刀、怀疑如箭,让公荀的队伍越发散漫。严将军一再追问暗使却也得不出公荀更多的情况,只得回了书信,还望公荀一旦身体康复就快马加鞭的赶回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