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骨[民国](83)
春红连忙摆手:“上课的都是大学生,我字都不识一个,哪里听得懂。”
“你不是爱听故事么?前天才讲的《谈瀛小录》,就是你先前听过的。”
“啊,我还记得呢。是一个叫格朗台的人,跑去全是马的国家,然后闹出大乱子了。”
“那人叫格列佛,去的是慧骃国。”姜素莹笑着纠正,“不过你说的没错,就是那个故——”
话到一半时,她突然停住了。
因为这个话题似乎又让她回到了天津那间密不透风的院落。
屋里燃着凄惶的油灯,而她一页页翻阅书籍,恨不得逃进幻想的世界中。
当时的心绪无比是逼仄的,如今站在日光下、呼吸起自由的空气,回过头再看看,一切都像是假的。
兴许“时过境迁”四个字,说的就是这么一档子事情。
春红看不懂姜素莹的心境,单是随口道:“我这记性真是不行,听完就忘记了。”
姜素莹回神,说的和气:“你要是认字,就不会忘得这样快。哪怕是忘了,重读一遍就能温习了。”
她顿了顿,突然又想起什么:“春红,你想识字么?”
……
日子水似的往前淌,廖海平也没闲着。
他按时服了几周药,伤口愈合的快了很多。于是在自觉精力恢复的第一刻,便抛下老孙和春红,开始在租界区悄悄走动——有了天津的命案在身,须得低调行事,不能带太多人手,引人耳目。
廖海平是想看看有没有继续做生意的可能。
而机会的大门对于有准备的人来说,总是敞开的。
有新认识的商人介绍他走船,方便不压货。只不过眼下谨慎要紧,既然要翻身,得做的干净又漂亮才成。
所以回家的路上,廖海平都在思量。
而他揣着满满的心思进门的时候,听到的却是激烈的争论声。
“两撇一横念作’大’。人背着担子,就是大。而少了这一横呢,就念作’人’。”春红正和老孙掰扯。
“胡说,什么背着担子的,哪有这个典故。”
“是太太今天教我的,不信你问太太去!”春红急了,见着二爷回来,连忙请教起主子,“二爷,您说是么?”
“是。”廖海平温声说。
他觉得姜素莹讲的没错。
有了沉重的担子,便被驱使着、总想做出一门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没了身上沉重的枷锁,行事自由了,方才算得上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
只不过这道理说了也没用。
须得经历过了,才懂。
……
一转眼,就要过年了。
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空气里满是新的生机。
上海不比天津那般寒冷,冬天水也不会冻住。听说大年夜江上有放花灯的,造型千奇百怪,好看极了。
老孙和春红都是头一回在南方过年,颇有些好奇。想去凑个热闹,又怕二爷着恼,提也不敢提,一直吭吭哧哧的憋着。
廖海平虽不爱凑热闹,但也看到了报道,于是淡声道:“去就是了。”
——从前在天津的时候,每逢过年,主子也会派一些红包。奴才们磕了响头,说上几句吉利话,便能领上半天假期。所以春红和老孙想要趁晚饭的功夫出去逛逛,无论是按新规矩还是旧传统,都算不得什么大事。
过年嘛,图的就是个高兴。越是一团和气,越是体面,才能有个好彩头。
有了廖海平这句恩准,春红松快下来,全天都兴高采烈的。
大年三十那天,她备好饺子,又特意先跑去医院对面的当铺,取了些磺胺送回公寓。看着廖海平吃好,才和老孙出的门。
而这一复杂的操作下来,难免让人头发昏、放松警惕。以至于春红压根没有注意到,在回公寓的路上,她身后还跟着一个人。
那个人不是别人,却是姜素莹。
姜素莹原本是去医院探望张怀谨,想和他一起吃顿年夜饭。没成想这位老同学的父亲也专程从天津赶过来,要和儿子一起过年。
姜素莹没有打扰人家亲人团聚的道理,于是说过两句话,便主动离开了。
独自过年未免有些孤独,所以她并不急着回家,而是在街上漫无目的的走着,想要呼吸一点热闹的空气。
说来也巧,从医院出来后不久,她就看到了春红。
对方从当铺出来,一脸行色匆匆,连她的招呼声都没听到。姜素莹一时调皮性子起来,干脆跟了上去,准备拍一拍春红的肩膀,狠狠吓上她一跳。
怎么又闹起亏空?我的话都不做数了么——她原本是想这么开玩笑的。
结果这一路悄悄尾随,姜素莹却有了意外收获。
春红熟门熟路进去的地方,位于戈登路上。那公寓豪华,一看就租金不菲。春红明明安居在大杂院里,又怎么会和这样的场所扯上干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