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依依(15)
第6章 朋友
(一)
星期天没有课,却有近一半的人都没有回家。
我们宿舍小间的黄梅和朱晓惠回了家,大间回去了三个。其余的都要到月假时才能回去,包括我。青山二中,学生来自全县各乡镇村庄。九十年代交通并不怎么发达,即便是像青山镇这样山里较大的镇子,来往客运车辆只有少数中途小巴。大巴车都是过路长途车,是来往于两个城市间的城际客车,一天顶多也就两班。两个乡镇之间,几乎没有运力。
农村人挣钱不易,两小时左右的徒步行程,无论背货挑货都是步行或搭来往的货车,连摩托车搭货的都很少。没有回家的,基本上都是离青山镇大巴车程2小时以上的村镇。算上准备时间,一个来回,就要大半天。所以,学校是每月最后一个周末放一天半(星期六下午和星期天),叫月假。这个时候,百分之九十的学生都会回一次家。一来想念父母,二来拿下月的生活费。
镇上的汽车站,也会因此在当天增加许多班次的加班车。整个车站会在那天挤得水泄不通,宛如春运,场面异常壮观激烈。
科技改变生活,这话一点儿不错。现在街边摊买个烧饼,都可以微信付款,那时拿个生活费却只能坐几个小时的车回家取。哪像如今有了高速路和高铁,到省城也只要两个多小时而已。
放一天假的周末,没有回家的学生一般是上午去教室自习,下午去镇上逛街。或是三五个一起,跑到学校附近风景尚好的寺庙、电站水库、机关单位的院子或学校旁边的小溪边去玩耍放松。十六七岁的花季少年,永远不愁找不到玩儿的地方。
周日上午,我们都去教室里自习。少了一些人,特别是少了黄海峰和夏天这样翻天的角色,教室里安静了许多。杨柳用书的时候我就写日记,我用书的时候他就做练习册,配合默契。
那时候,感觉天下都是我们的。
(二)
吃过中午饭,宿舍的女生都不想再去教室了,各自在床上躺着聊天,说自己原来初中的事情。比如原班同学到青山二中来了多少,分到了哪个班;考到其他学校的又有哪些,没考上出去打工的,在家务农的,又是哪些;又或者是讲些初中同学的趣事,诸如此类等等。
这让我想起尹梅和紫苏。
她们是我的初中同学,最要好的两个朋友。紫苏家里条件不错,父母都是医生,在当时的我们看来,她的后路勿需担心。倒是尹梅,家住大山深处,家境相当贫寒,成绩却是班中的绞绞者。中考的时候,报了中师,很遗憾,没有考上。
这里要说明一下:那个时候的中师和中专不像现在这样的情况。能考上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好的学校,一班可以考上三五个,差一点的一个也考不上。即便是我所在的初中班级——双溪中学初九五级,整体成绩年年县里第一,最终也只考上六个。
中师或中专,对农村人来说就是铁饭碗,一旦考上就可以不再交学费,一跃成为吃“皇粮”的人,是神圣又牛X的存在。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这是最快摆脱困境的方法,也是最急切的目标。
我的小学班主任老师,19岁就带着我们。他四年级来中心校接手我们时才刚毕业,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大孩子。一个19岁的小伙子,带几十个10岁大的孩子,当真是难为了少年。
双溪中学和青山二中一样,也是县办中学,寄宿制,没有小学部。初中是重点班,高中是职高。学校任教的老师多数来自于乡村学校的校长、主任等,也算是乡村教师中的绞绞者。每周六天课程,大部分人每周回一次家,拿一次生活费。
尹梅初中三年,每周生活费从未超过五块钱,一般是三块。米是从家里背来交食堂煮,一周一块钱加工费。背一次能吃一个月的样子。如果爸爸帮她背来,那一次能吃两个月。每周回家再带两罐子咸菜差不多能吃4天,还有一天半可以买一顿肉吃,买几餐小菜。她的生活费从来没有不够过,总还会有剩。省下的钱拿去买洗衣粉、肥皂什么的。当然,身子长得是真的精瘦如柴。
她也没什么新衣服,一年一套新的。买了夏天的新衣,那冬天就不添;买了冬天的新衣,夏季就不买。其他衣服都是亲戚家孩子不穿了送的。后来班里同学知道了她的情况,镇上家境好的同学也偶尔借她一件穿。虽说是借,实则是送,但不说送,只因顾及寒门子弟的自尊心。这善意,她知道,送的人知道,全班同学都知道。这善意,温暖且让人感动。
而我,家中从不亏待我的生活费,母亲即便是借,也要保证我每周10块钱。可是每到周末,我常常会花得连回家的5毛渡船费都没有了。衣服,每学期一套新,父亲手头宽裕一点的时候,会让母亲多给我买一套。再加上舅妈做的布鞋,姑姑织的毛衣,还有表姐们的旧衣。穿,我是不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