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镜(破案)(251)
难怪伤口那么整齐!
李非:……
昨晚还抚.摸人家的伤疤,胡乱发作“怜香惜玉”,太尴尬了!!!
*
皇宫,文渊阁。
殷莫愁说:“为找出关联,我翻阅过所有世家大族中毒的案子,寒门出身的朝廷官员中毒案,倒未关注。”
皇帝双手各拿着一张名单。
左手的名字都是殷莫愁筛选出来,被养蜂人所害的四个世家里在朝为官的人。
右手只有三个字——上官博。
皇帝说:“在我还是皇子的时候,上官丞相曾经当过一段时间我们的老师。他儒雅谦逊,虽出自寒门,但却毫无寒门身上那种钻营、狠戾之气,对我们不卑不亢。后入主内阁,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位至一朝宰相,却几乎不结私怨。
对外正直不阿,听说治家亦有规章,位居高位,却不纳妾,与发妻恩爱如初,育有两子,亦予以悉心教导。我印象里他是个好臣子,好老师,好丈夫,好父亲。”
“我看过上官丞相写的《时约治家学》,确是用了心思,教导子孙做人的道理。而他的两个儿子也不负众望,唯一的遗憾、或者说缺陷,可能就是他的义子。
据说上官博年轻赴京赶考的路上遇到野兽,差点丧命,是路过砍柴的樵夫救了他。上官博高中状元,回去报恩,但樵夫已病死,其妻也早亡故,只留下一个遗腹子。
上官博不忍其寄人篱下吃苦,将其收为义子。
这义子三番五次求上官博举荐为官,但资质平庸,上官博始终不肯,连死前都还交代上官家不得为其谋官。义子怀恨在心,曾不止一次在外面放话说要上官家还一条命。”
皇帝说:“上官博眼光没有错,这种满心怨恨之人不能当官。”
殷莫愁:“上官家致残案发生在上官博死后没多久,当时怀疑是义子下毒,只可惜他抗捕被杀。不过我想,若上官丞相在天有灵,应当不会后悔收养了恩人之子。他真正后悔的只有一件事,他在写给其子的家书中提过,但因涉及敏感,没有公然刊印于《时约治家学》。”
“是何事?”
“事关先帝。”
皇帝恍然:“销金令?”
殷莫愁缓缓点头。
具体说,应该是销金令引发的销金案。
一件至今仍有争议,但朝廷又讳莫如深的过去。
一道为数十万百姓带来噩运,令近万孩童成为遗孤的法令。
一桩被认为先帝已下了罪己诏,但仍为许多人说愤愤不平的“冤案”。
皇帝感叹:“先帝晚年仍挂心边患未平,于是有了他最后一次远征。远征前一年,西南边陲小镇发现一座铁矿,这如果放在平时,是件大喜事——当地可以增加许多税收,百姓又多了件可以赚钱的活计。但偏偏这座铁矿的发现在朝廷刚刚制定远征计划,以及殷怀新建的兵器厂刚出了第一批新式武器。先帝要求全军升级装备,铁矿没日没夜的加紧开采,小小的边陲小镇,人人都成了采矿工、冶铁工、铸炼工……”
上千上万的工人在地底下采矿,成百上千匹马拉运开采出来的果实,还有靠水排催动的超大型排橐鼓风,巨大的风力通过管道煽动着一排排的火炉,满城的打铁声,震耳欲聋。
但这样的热火朝天都不能满足朝廷骤然暴增的的炼铁的需要,还有戎马一生的帝王最后一次远征的决心。
再加上层层加码,层层盘剥……
直至不堪重负,民怨沸腾,终于发生令朝廷始料未及,令大宁盛世难堪的铁城暴.乱。
先帝叹气,让殷怀在陪御驾远征前抽空去平个叛。殷怀过去打了十几天,以极小的代价弹压了铁城之乱。
朝廷官员的震怒终于姗姗来迟,纷纷提议将这些叛乱暴民及其子女全部列入奴籍,发配莽荒之地。是先帝否了,除了一些带头起义的处决,其余人依据反叛参与程度定罪量刑,还下了罪己诏,停止了铁城的疯狂挖掘。
史称为“销金案”。
但事情不可能当作没有发生,铁城从此臭名昭著,四周百姓避之不及,连童谣都会唱“有女不嫁铁城郎”,又因获罪者众,铁城的下一代大都成了罪人之后,永远失去入仕资格。其他铁城人纷纷逃离,从此铁城渐渐成荒城。
而先帝的醒悟和仁慈并没有换来相应的回报。
这才有了殷莫愁与李非在十年前初次见面时的大朝会上发生的行刺。
皇帝问:“为什么会想到上官博?”
殷莫愁:“养蜂人的模式。有了受害者名单,我就可以找出他的作案规律。这些家族各自在南北,家族成员并没有人在朝廷里担任要职。唯一的共同点是百年世家,他们之间极少联系,没有通婚,也没有联盟的迹象。这几个家族都并不显赫,甚至都有点边缘化。直到我发现他们或多或少和销金案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