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西去+番外(22)

作者:月七归

同时,心里还想:“二嫂一半贤惠你都没有。”

田秀娥在家里,的确是贤惠的,加上沈绪言没什么主心骨,凡事都要和田秀娥商量一遍,田秀娥回家问了问此事,沈绪言便如实说了,二老爹娘说的那番话,一字不差的告诉了她。

田秀娥本就没事儿,就算平白无故给了老六家,她也没意见,大嫂改嫁走了之后,她自然就成了沈家绪字辈中的大嫂。

家中长者,过几年是要掌事的,她的心胸,还不至于因为这么点事情生气。

但她怕妯娌们之间,因为这件事情,和爹娘那有了隔阂,所以,问还是要问的。

倒是没想到,他们兄弟几人,居然还有这样的事情,也怪不得沈绪亭的相貌,和他们几个兄弟,明眼人可见的不同。

但沈绪言还是嘱咐了她,此事,对谁也不能提起。

尤其是老五家,一旦刘翠翠知道,那出不了三天,整个村都要知道了。

沈绪文打那之后,整日过的提心吊胆。

几次去找六弟,拐弯抹角提起那事,生怕他哪天嘴不严,再给他抖露出来。

为了此事,他不放心,特地让媳妇做好饭,让长琴去家里吃饭。

借着有粮,刘翠翠做了些玉米面馍馍,这事,她本不想做,家里就那么点玉米面,多吃一次,过了春就少口饭。

可沈绪文不同意,坚持让她做顿好饭,并提起前阵子,长琴去三嫂家吃玉米馍馍的事,都是一家人,咱要是做的太差,出了门怎么见人?

因为那口缸,刘翠翠肚子里还有些怨气,但还是蒸了一锅玉米馍馍。

沈绪文知道,爹娘肯定不去,就那点粮不够几张嘴,都留着给孙辈子女吃,便一人去接了长琴。

路上,趁着没人,便问起那件事,问长琴还记不记得他和六叔说了什么?长琴是真不记得,早就忘了。

他还问及六叔有没有对爷爷奶奶说过什么?长琴摇摇头,“没有。”

她虽然不知,五叔为何如此问,但还是乖巧回应,五叔刚把她带到家,还没进房门,队里头来人,说是让他去趟大队部,商量下过了年村里孩子入学的问题。

沈绪文读过些书,是以前跟着冯木匠学的,加上眼睛近视带了个眼镜,整个人看起来很斯文,外表上算个文化人。

当初,也是因为这点,和刘文静勾搭上的。

沈绪文和刘翠翠在刘家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刘文静就看上了未来姐夫,只不过那时,她也有了亲事,而且两家已经定下来,这个姐夫,只能在心里念着。

刘翠翠和沈绪文成家之后,刘文静就有了常去见姐夫的借口,隔三差五就去沈绪文家,表面找姐姐,其实就是想见沈绪文。

这事儿,也属不凑巧,或许,也是糊涂月老错搭了线,有次刘翠翠去了妇联,刚好不在家,沈绪文又喝了酒,他们俩这事,就水到渠成了。

炕窝里,刘文静把自己堆积许久的心思,全倾诉给了沈绪文。

打那之后,两人一发不可收拾,刘文静虽也结了婚,可至今没孩子,身骨就是少女姿态,刘翠翠大她两岁,但生过孩子了。

生过孩子的女人,和没生过孩子的女人,可一点也不一样,沈绪文在村里教学,算得上整个北庄最有文化的人,难免有些傲气,腻歪了家妻刘翠翠,就和刘文静偷偷摸摸干柴烈火。

此事,也有个年头了,刘翠翠心眼虽多,可至今都没看出来。

她和沈绪文有个三岁的儿子,大名叫沈文章,小名叫小升,自长琴坐在那张桌前,他就抱着一半馍馍在那啃。

长琴眼巴巴看着,五婶没坐过来,她不敢拿筷子吃饭。

“小升,吃完了吗?”刘翠翠在厨房里拾掇着锅边问。

小升把剩下地几口,全都塞进嘴里,鼓着腮帮跳下凳子走去厨房,“吃完了,再拿一块。”

刘翠翠提高了声音:“没了,娘不是说了,就做了几个,光你爹那张大嘴就吃了俩,那还剩了?去,去吃别的吧。”

小升:“可你不是放那了吗?我都看见了。”

刘翠翠:“胡说!那是晒的糠菜,等过阵子没粮了,不提前准备,小升就得饿肚子了,来,端着叶饼,咱去吃饭。”

长琴还不懂事,但也依稀明白了些事。

来时,五叔在路上对她说过,“婶婶在家做了长琴爱吃的玉米馍馍,咱爷俩快点走,凉了不好吃。”

一顿饭,长琴没说两句话,吃了少许干巴巴的叶饼,趁着沈绪文还没回来,就被刘翠翠送回了家。

长琴奶奶笑着问她:“五婶做的馍馍好吃吗?”

长琴犹豫了下,点点头,“好吃。”

“那你吃了多少?”奶奶又问。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