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马(956)
说到这里蒋济看向了站在群臣之列保持沉默的司马懿:
“臣建议由太尉大人再度挂帅,坐镇幽州平定辽东!”
这个建议很快就得到了非曹爽党派官员的赞成,而曹爽因毌丘俭两次接连战败,也没有脸面再在曹爽面前说什么了,只好保持缄默。
这时的曹睿放眼群臣之中,也认为没有比司马懿更适合的人选了:
“毌丘俭奉朕之诏命去扫平辽东之乱,朕本想尽快解决战事,却不曾想到毌丘俭到达辽东之后不仅没有能够剿灭公孙渊,反而让他的声势越来越壮大,甚至都到了敢自封为王、与我大魏分庭抗礼的地步了!”
说罢他侧脸看向了司马懿,为了尽快终结战事的他也只好放下其他杂念了:
“太尉司马懿听诏!”
司马懿站了出来拱手对曹睿行礼说:
“微臣司马懿聆诏!”
曹睿当着满朝文武的面颁布了诏书:“朕任命爱卿为伐燕统帅,总领幽州、青州全部兵马讨伐公孙渊,为我大魏收复辽东四郡!”
司马懿双膝跪地叩首谢恩道:
“微臣谨遵陛下之命,此战必然为陛下、为我大魏扫平辽东、斩杀叛贼公孙渊!”
散朝之后,曹睿于端阳殿内单独召见了司马懿,此时的他好像是当年刚刚即位,对司马懿信任有加的皇帝,搀扶着司马懿的手臂扶他入座,彬彬有礼的向他询问此次平辽方略:
“爱卿出征在即,按照常理说以你的谋略和战术朕是用不着担心的,只是这次平辽之战不同以往,毌丘俭攻打一个区区的辽隧城都用了半年多之久,却始终没有能够越过辽水,战事持续至今已经到了几乎不可收拾的一步,而接下来公孙渊已经开始积极笼络周遭小国意欲转守为攻,而爱卿你又对辽东的局势不甚熟悉,所以朕还是不免有些忧虑的。”
司马懿知道曹睿单独召见自己就是为了这个,他走到了墙壁上悬挂的巨幅地图面前,伸手指着以辽东为中心的辽东地界对曹睿说明道:
“微臣虽然一直以来都没有直接参与辽东的战事,但是微臣却始终关注着辽东的局势,眼下公孙渊将麾下的主力分别投掷于辽隧和辽阳两地,作为两个拳头以图互为犄角之势,据臣所知公孙渊麾下最为强悍的两员大将都已经不在人世,而替代他们的是卑衍和杨祚,此二人无论是兵法谋略、作战悍勇都无法与前两者相比,微臣也做好了部署之策。”
曹睿复问:“那依爱卿之见,公孙渊会有什么样的对策呢?”
司马懿思虑了一会儿后答道:
“公孙渊的大本营襄平虽然有辽水作为天堑,又有辽隧和辽阳作为桥头堡互为犄角,但就臣的眼光来看,襄平距离辽水和辽隧的距离太近,一旦辽隧或是辽阳有一地失守,那么襄平就会彻底暴露在我军的面前,公孙渊如果主动放弃襄平沿东南或是西北方向撤退的话,那么无论是退到汶县或是西安平都会留有很大的余地可以与臣周旋,这才是上策。只是臣料想公孙渊他不会放弃自己辛苦经营多年的襄平,他也必定会认为我军劳师远征,必须要面对后勤补给不足以及士气下降的问题,不能久持定然撤退,而他则现在辽水一线对抗,不行在退守襄平,这是中策和下策。”
从司马懿的这番话听起来,曹睿知道他对攻灭公孙渊已经有了成竹的把握,所以他不再询问司马懿具体应当如何去打,而是问:
“照爱卿的话说来,此役往返需要多长的时间呢?”
司马懿果断答道:
“去百日,回百日,攻战百日,再加六十天修整,如此算来一个整年足矣。”
这下子曹睿心里有了底,他咳嗽了两声站起身走到了司马懿的面前,对他语重心长的说:
“此次出战对朕来说已经没有退路了,如果连爱卿你都不能剿灭公孙渊的话,那么他必然会趁势大举东进,而孙权遥相呼应,再加上川蜀的刘禅仍对对我西垂边境虎视眈眈,到时候我大魏可真的是四面受敌、危在旦夕了……”
面对曹睿的殷殷嘱托,司马懿拱手单膝跪地向他答道:
“一年之内,微臣必定携陛下的王者之师凯旋!”
待到司马懿走后,曹睿若有所思了一会儿,随即召来内侍说道:
“拟诏,幽州刺史毌丘俭继续驻兵君巫闾,待到太尉抵达前线之后与他合兵一处,共同拒敌……”
表面上曹睿暂时没有追究毌丘俭两度战败的责任,依旧保留了他的官职和军衔,体现了他的宽容和大度,不过他真正的用意可并非是这么简单而已,这封言辞很短的诏书内隐藏了很多的玄机,他只让毌丘俭和司马懿合兵一处从而共同拒敌,但是却没有直接说明谁归谁统帅,虽然在朝堂之上曹睿曾给与司马懿统帅幽州全境兵马的大权,却并没有撤销先前授予毌丘俭的相同权力,其中的用意真是令人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