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马(725)
孙权表示认可,双方的同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但身处洛阳的曹睿心里可就不那么乐观了,他知道孙权称帝,就意味着在以战争灭国的手段之外,孙权已经不可能再度成为曹魏的属国了,反而会和蜀汉结成非常稳固的同盟。
在得知孙权称帝的第一刻,曹睿心中首先想到的便是出兵攻打,但他知道曹魏因石亭之败的影响,至今在东南的军力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恢复,此时出兵并不是最好的时机。
这时曹真也从陈震出使建业这点看出了诸葛亮的险恶用心,他对曹睿说:
“诸葛亮利用孙权称帝来怂恿他北上攻我大魏,而我们得知后不管孙权会不会出兵,或者我们会不会伐吴,这都会让我们高度紧张,从而让他有机可趁。依微臣之见我们正当反其道而行,出其不意的对蜀汉发起进攻!”
曹真执意伐蜀的建议引起了朝野的议论不断,而曹睿出于之前伐吴作战的巨大失利,而不得不重新考虑对外征战的策略,于是便采纳了曹真的建议。
公元230年(魏太和四年)七月,曹睿擢升曹真接替曹休生前大司马的职位,再度回到了曹魏军事最高指挥者的位置,同时曹睿任命曹真前往长安,统领关中兵马征伐汉中。
然而曹真并没有庆幸太久,因为就在他接受了大司马的印绶之后,曹睿紧接着又作出了另一个军事指挥层中的重要调动:那就是让司马懿来补曹真大将军的空缺,不仅如此,还加大都督、假节钺,领荆州之兵自上庸夙汉水出西城,两者之间没有从属关系。
对于曹睿的这个安排,曹真心中明显感到不满,可毕竟圣旨已经下了,他也无可奈何。
自从曹睿即位以来,曹真在军事上的建树几乎和司马懿旗鼓相当,但曹真身为百战名将,与司马懿这个初次掌兵却不断立功的情况是截然不同的,这次他之所以如此坚持要亲自领兵伐蜀,目的就是为了让曹睿明白,曹操和曹丕生前所说的那句话是不正确的:
只有司马懿能够应对并且最终战胜诸葛亮……
接到出兵命令之后,司马懿再度收拾行装前往上庸治兵,准备西进汉中。
但是出发之前司马懿却对陈群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这次的伐蜀不会有任何的结果,恐怕曹真的计划要落空了……”
陈群虽然反对曹真先前想从斜谷进军的战略计划,但却对司马懿的话并不理解,因为在他看来曹真是个具有智勇兼备的将帅之才,又做好了这么周全的准备,实在是想不通这次会失败,于是他问司马懿:
“你怎么这么肯定?”
司马懿轻轻笑了笑:
“原因有二。其一,曹真现在为了抑制我的权利,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冷静和方寸,他现在想的只有击败诸葛亮、夺取汉中进而灭掉蜀国,从而忽视了本来他能够轻易注意到的细节和弊端……”
“那其二呢?”
陈群在点头赞同的同时,也对司马懿口中的第二点颇感兴趣。
面对陈群的追问,司马懿仰头看了看西方的天际,似乎预感到了什么:
“其二,就是曹真还不知道诸葛亮的厉害……”
曹真在前往长安统兵之时,按照桓范给他的建议调动张郃自褒斜道进兵,直指汉中;
郭淮与费曜自南安向武威进攻;
自己则率领本部兵马自子午谷进发,加上司马懿的兵马总攻四路人马,对汉中形成了包围进攻的态势。
魏军大举来犯汉中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诸葛亮的手中,但对于曹真此次的进攻诸葛亮早就有所防范。当初在夺回武都、阴平之后,他就积极安抚当地的氐人和羌人,同时在沔水东西两侧构筑汉、乐二城,目的就是为了防止魏军会对汉中下手。
在诸葛亮看来,曹真与张郃的兵马并不足虑,关键是正从南安准备南进的郭淮,以及逆水而上逼近汉中西境的司马懿,尤其是司马懿……
他在帐中对众将讲述了自己的作战部署:
“魏延将军领兵镇守武威,不过暂时不要出击,因为郭淮的人马与司马懿一样,不会那么早就深入我境内,他们一定会等到曹真通过子午谷进入汉中之中才会发起进攻;另外,要格外加强成固和赤坂的防卫,虽然我预料应当不会有错,但司马懿的人马已经到了西城,而这个人是从不按常理出牌的,随时会逼近我们的疆域边境。”
所有的人都在等待着诸葛亮对曹真和张郃两路最为关键的人马,到底是如何布置的,可诸葛亮在说完防御郭淮和司马懿的策略之后,就吩咐他们各自回营准备,完全没有任何的交代和筹划,这让他们大惑不解,唯独随军行进的司马昭和姜维都保持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