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马(1481)

作者:夜雪行寒

司马昭对邓艾的褒奖在钟会听起来却感到颇为刺耳,在他看来司马昭不止一次在众人面前提及邓艾的功勋,这是有意识的想要把邓艾提拔至心腹之臣的第一位置。

战后司马昭对于此次有功之人的封赏也开出一个详细的名单:

1、邓艾升为征西将军,前后共增加始邑六千六百户,替代司马望接管全部雍州防务;

2、司马望征召回朝,拜卫将军,令中领军,掌管宫中禁军;

3、钟会转任太仆,封陈侯爵;

4、王基转任征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封东武候爵;

5、陈骞升任安东将军,持节、都督淮北诸军事,封广陵候爵;

6、胡奋升迁为骠骑大将军,增加封邑两千户;

7、王昶增加封邑一千户,加上先前所封共计四千七百户,升任司空,但考虑其身体状况不予召回朝中,继续留守荆州持节都督诸军;

8、贾充进封宜阳乡候爵;

其余有战功者,诸如胡烈、州泰等人都不同程度的予以封赏。

从这份名单的受赏顺序来看邓艾是排在第一位的,而这恰恰是钟会最不能够容忍的,毕竟邓艾这一次只有牵制的作用,根本就没有和姜维正面对战,而钟会却认为自己在讨伐诸葛诞的战事之中屡献奇策,功劳绝对应该在邓艾之上,可司马昭却很少在人前提及自己,这次的封赏自己也是最少的,这让钟会的心态发生了明显的失衡。

在朝会之时曹髦看到了这份奏请封赏的名单,发现司马昭将该有资格得到封赏的人,一个不落的都写了进去,但是唯独有一个人的名字没有出现在名单之中,那就是司马昭本人。

其实细想一下也很简单,司马昭总不可能自己给自己写应当如何封赏吧,这也将曹髦明目张胆的架空了,更会遭至朝堂上一些对魏室忠心耿耿之臣的反对和排斥。

不过这也等于将难题又丢回给了曹髦,因为司马昭此次身为平定诸葛诞之乱的军事总指挥,功劳理应是最大的,如果不封赏的话对外也难以交代。

然而相比起其他的人来说,司马昭的封赏才是令曹髦最为不愿意也是最为头疼的,他的爵位已经到了侯爵的最高等,如果再升高爵位的话,那就只有封公或是封王了,可是自从曹魏开国以来,从没有任何一个非曹氏宗亲封得公爵和王爵,一旦让司马昭得到了公爵甚至是更高的王爵,那么会更进一步的威胁曹髦的地位。

左思右想之后,曹髦决定暂时搁置对司马昭的赏赐,同时对于司马昭所提出来的所有封赏臣工一律予以批准。

这个时候朝中已经开始有些人对曹髦迟迟不封赏司马昭进行私底下的议论,但司马昭本人却似乎并不在意。

很快就有三个人上表推辞了朝廷给予自己的赏赐。

头一个就是坐镇徐州的胡奋,他认为自己在此次讨伐诸葛诞的战事之中并没有起什么作用,之所以能够斩杀诸葛诞也全都是因为之前陈骞和王基等人的功劳,自己实在没有资格享受这么高的荣宠和封赏;

第二个就是王基,他也认为自己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之所以最后能够获胜全都是底下的将士文官们筹谋作战得力,应当将功劳分给他们才是,这样一来也能够彰显司马昭对基层官员的重视。

这两个人的请辞表司马昭看后都对他们大加赞赏,他对自己的儿子司马炎和妻子王元姬说道:

“玄威和伯興都是识得大体的人,他们的目光都看得很远。”

不过对于这第三个上表请辞的人,司马昭可就没有那么高的评价了。

他就是钟会,钟会在请辞封赏的奏疏之中声明自己并未亲自上前线与将士们奋力厮杀,实在难以担当如此丰厚的赏赐,他愿意以一个中郎官的身份在大将军幕府之中担任记室,继续为司马昭出谋划策。

司马昭看后不过是付之一笑:

“他这是在怪我没有让他得到领兵独自作战、建立军功的机会。”

王元姬历来对钟会就持保留看法:

“我看得出来,她一向以邓艾为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如今邓艾身在雍州并未与姜维开战,就得到了整个雍州的兵权,可他却还是隶属文职,心生不满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不过钟会这样的一个人是不能够被赋予过多权力的,否则恐怕他会做出格的事情来……”

司马炎听得出来母亲对钟会始终存有防备之心,不过他并没有就此发表任何的意见。

之后洛阳城内对于司马昭有讨伐叛逆如此大功,却没有被封赏的议论越来越多,而且这种传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大到大街小巷人人皆知的程度。

更令曹髦感到紧张的,是讨论这些事的人大多数都是对曹髦和朝廷表示出不满的情绪。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