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马(1051)
对于诸葛恪和全琮此次的大举来犯,王凌是早有准备的,他与扬州刺史孙礼商量之后,决定将有限的兵力收缩至芍陂一带,在这里设立防线与吴军决一死战。
战略划定完毕之后,王凌正式下令让六安城内的一万守军撤出城外,退至芍陂参与布防。
诸葛恪在夺取了六安之后没有做任何的停留,为了抢夺攻占寿春、生擒王凌的头功,他违背了先前与孙鲁班定下了策应方针,直接出兵与全琮并道攻打芍陂。
接到诸葛恪已经离开六安的消息之后,王凌和孙礼大为庆幸,王凌对孙礼说:
“我本来最担心的便是诸葛恪把守六安替全琮稳住后路,看来我这条命很值钱呐,现在他为了与全琮争夺我这颗白头,已经失去了一个统帅应有的冷静了。”
孙礼笑道:
“原本我们最为担心的便是全琮正面猛攻芍陂,而诸葛恪替他守住后方互相策应,现在看来我们都高估了这位少年扬名的威北将军,他比起他的父亲可要差得远了……”
为了抓准战机,王凌马上对孙礼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诸葛恪与全琮的兵马加起来有十三万人,而我们集中集中现有的全部兵马也不过十万,况且他们跨过长江之后一路凯歌,而我们又不能贸然撤回合肥的守军,凭借手中的现有实力若是正面硬拼的话我们的胜算不大,恐怕得要赌一赌才行了……”
同样拥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孙礼很快便理解和认可了王凌的想法,他走到了悬挂在墙面上的巨幅地图面前,伸手指着被诸葛恪占据之后又放弃了的六安对王凌说:
“没错,虽然他们人数上和士气上都占据着优势,不过诸葛恪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没有替全琮守住后方,而是选择和全琮一同孤军深入,如此一来我们只要派兵夺回六安,截断他们与吴国内部的联系和补给,那么他们的士气就会立刻溃散,人数再也也没有用。”
(三)
王凌点了点头:
“将军所言甚是,既然如此那么不如这样,由将军率领五万人沿泄水绕道长途奔袭,绕道博安,随后占据六安,我率兵五万在芍陂抵挡全琮和诸葛恪。”
这时孙礼和王凌的意见发生了分歧:
“不,还是由我率兵镇守芍陂,将军去奔袭六安为妥。”
见孙礼态度坚持,王凌只好将实情说了出来:
“将军,表面上率兵远道奔袭六安十分危险,但真正要承受吴军十余万大军强大压力的,是芍陂的守军啊,您原来是荆州刺史,对这里的情况不如我熟悉,所以抵挡吴军的事就交给我,将军只要及时占据六安,切断吴军的补给线,那么就等于是头功一件。”
孙礼自然明白这一点,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才不希望王凌以身犯险:
“将军,您是芍陂乃至于整个淮南的军心魂魄,若是您有什么闪失,那这场战争的结果会朝着崩溃的方向发展,而我先前也曾追随过大司马曹休征战石亭,那时的我没能够阻止他犯下弥天大错,以至于我军遭遇惨重的损失,今日我不能让同样的事情重演。”
说罢一把年纪的孙礼屈膝跪在了王凌的面前:
“还请将军成全!”
王凌被孙礼的诚挚给打动了,他连忙上前将孙礼扶了起来:
“将军请起,既然将军您如此坚持那王凌也就不勉强了,只不过守卫芍陂绝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将军还是要做好最坏的思想准备啊。”
孙礼十分坦然的笑道:
“我自从跟随先帝(即指魏武帝曹操)以来,从北到南转战各地,早就已经将自己的这条性命置之度外了,今日若能战死沙场也是平生所愿!”
最终王凌和孙礼达成了共识,由孙礼率军守卫芍陂,而王凌领兵奔袭六安截断吴军退路。
同年四月底,诸葛恪的大军尚没有到达芍陂,全琮就已经对镇守芍陂的孙礼发起了全面攻势,孙礼凭借这手中仅有的五万兵马顽强抵抗着全琮的数次冲击。
攻城持续了三日,诸葛恪的人马也赶到了芍陂西侧,与全琮形成了东西夹击之势,这给孙礼形成了强大的心理压力和防守难度。
孙礼为了振奋士气,不顾自己已过花甲的年纪,亲自跨上马背率领将士们冲锋,从早晨奋战至黑夜未曾停息,成功逼退了诸葛恪和全琮的围攻,孙礼却因伤势过重而不能再跨马迎战,但尽管如此他在第二天吴军再度发起冲锋的时候,还是强行支撑着受伤的躯体,亲自为将士们擂鼓助威,使得吴军在即将攻入芍陂外围之际又被打退了回去。
就在诸葛恪和全琮因为孙礼的坚守而不能寸进半步之时,已经绕道他们身后并且成功占据六安的王凌,担心孙礼和芍陂会有什么危险,于是立刻率兵北上,趁全琮和诸葛恪没有防备之际突袭他们的身后,吴军看到王凌的旗帜出现在自己的身后,一时间士气大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