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重路漫(18)
大学,扑面而来的,是自由的味道,开放式的校园大门不足一人高,用镂空铁栅栏围的校园外墙毫不碍眼,一眼望去,里面的一切尽收眼底。古朴和崭新的教学楼错落有致,哪怕层次分明的绿植,在文蚕看来也分外养眼和新奇。终于,眼前不再是那重重的山,和老老的城,而是新鲜的一切,且文蚕将在这里度过四年的大学时光,青春的延续和高潮。
也终于,文蚕见识到了外边世界的层次。只看文蚕的同学,就已经不是学习好、学习坏、闷头读书和不闷头读书可以简单划分的。当然,也许只是高中时的过大压力,把学生的层次压缩得只剩下薄薄的四层,而到了大学,压力撤去,那一层层的性格和个性,才如层层花瓣般,缓缓绽放。
大学期间的同学,贫富差距很小,或者说看起来很小,大家吃喝用度基本持平。就算家里富裕的人,也不觉得自己在同学中间,占有什么优势,反而是大学毕业之后,这种优势才突然体现出来。
2002、2003年的大学食堂,普通一顿饭的花销,一般不超过四元钱,如果花销到了六元钱,可以吃一顿较有特色的小吃,如果花销到了十多元钱,那就是几个同学慷慨激昂地下了顿馆子,分摊了饭费。
让文蚕受到冲击的,却是其它方面。他不理解一件二、三十就能解决的服装,为什么要花费十倍的价钱买件差不多样式的衣服,虽然贵的穿上身确实养眼,也许确实舒服。可在文蚕的价值观里,那多出九倍的价钱只是为了养眼和舒服,无法理喻,有这个余钱,下馆子不是更合算?这种品味的差距,文蚕用了近十年的时光来弥补。衣服也需要层次,二、三十可以有,二、三百也是需要的,它们会在生活中不同的境况下出现,毫不违和。
文蚕初到大学,就见识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有的吝啬,有的高傲,有的阴鸠,有的火爆,有个同学,这四样全沾。在文蚕以往的接触中,能碰到这四样性格中的一种,实属不易。四样齐全,且还如此明目张胆地展现,此同学的大众口碑可见一斑,是被集体孤立的典型。
但不知文蚕出于什么样的心里,或许,出于一种自我证明的期望,便如救世主般,信誓旦旦地说:“我要了解他,我要改变他!”文蚕带着丝丝好奇,故意接近他。当然,结果可想而知,光接近就已经困难重重,还想着改变?多年后的文蚕才意识到,要改变一个人,是多么的困难,而当时的想法,又是多么的幼稚,所谓的救世主,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幻觉。
大一时的文蚕,也有机会在同学面前做简短的讲演,可景象已经和高中时完全不一样。高中时,同学们或响应、或沉默,思想和行动似有个统一的频率和步调。可大学的同学,每个人都做着自己的事情,有着自己的想法,思想和行动再难统一。再后来,文蚕接触到大学里的社团,学生会,甚至授课老师。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开放性的,没有人过多去干涉你的想法和做法,多是提议和建议。
这是文蚕很多年都无法完全体会的一种思潮,文蚕心里有着一条明确的、自认黑白分明的判断标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有着明确的区分,甚至对一些问题,有着愤青般的执着。这是文蚕闭塞的家乡、以及文蚕的家,给他塑造的一种错觉,对事一刀切的判断手法。文蚕又用了十多年的时光,才完全学会了包容,对各种思想、做派从心底坦然的接受和包容。这也是一种对执着的释然,存在即有理。
初到大学的文蚕,跳出了那个山城,来到了这个不算大的大城市,已经出现了维度衔接的断层。当然,当时的文蚕是注意不到的,虽有疑惑,却也不会多想。
受高中生活作息惯性的影响,文蚕依然每天晚上去自习,预习、复习课本内容。可渐渐的,这种惯性没有了初始动力,便有些迷茫地停滞不前,于是,开始模仿、学习别人的生活模式和节奏。
文蚕开始跟着宿舍里最爱凑热闹、最新潮的舍友,参加学校里的各种晚会、文娱活动。这些晚会、活动的结尾,都会有个蹦迪环节,文蚕便也邯郸学步,摇头摆尾,乐此不彼。
文蚕和他的同学们,无师自通开始寻觅和研究各种流行游戏,并选择了能让大家产生共鸣的几款,开始有组织的网吧组团论战,网吧组团刷夜。每到周末,这盛况让学校周围的网吧人满为患。
文蚕和固定的几个同学,时常聚餐,白酒、啤酒轮番上阵,天南地北、山呼海啸的神侃,有时,一顿烧烤能从晚上七点吃到宿舍熄灯前的晚上十一点。然后,一个个喝得迷迷瞪瞪的人,就着昏暗的路灯,勾肩搭背地走回宿舍睡觉。一觉醒来,昨天聊了一晚上的话题,一个也想不起来。而大学时期自由形成的小团体,一直维系到毕业、工作、结婚、生子,以及可见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