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她总沉迷于事业+番外(331)
自认慧眼识珠的那位私塾先生几乎是翘首企盼的喜信传来。
别看他今年已经五十有六,但要是那五位先生的其中一个能让他拜师,他也绝对会二话不说直接拜了。
不过自己学识平平,想想也不可能。
但若是自己教过的学生能够拜了那五位先生为师,也是一份了不得的荣耀了。
这一天的钟家村依旧是平静的钟家村。
钟老二家里还没有分家,现在依旧是一大家人住在一个有些破旧但打理地很干净的院子里。
现在正好是种植棉花的时候,天色一亮,钟老二就带着大儿子,大儿媳去了田里看种下去的棉籽的出苗情况,留下妻子李氏和小女儿钟小荷在家准备一家人的早饭,家里唯一的小孩子钟苗苗还躺在床上呼呼大睡。
直到一匹快马惊扰了钟家村的宁静。
村里人家差不多都是世世代代居住在村子里,没有多少寄信的地方,是以在看到骑着马的那人穿着一身后背绣了四个大字的衣服,也只是觉得这在衣服上绣那么大的字,生怕别人看不见似的。
刘大娘刚刚这么念叨完,就见那人一扯缰绳,直接在她面前停下,随后又下了马。
她手里正在剥的豆子咕噜噜滚到脚底下,眼睁睁看着那个年轻人到她面前停下。
“这位大娘,敢问钟老二家怎么走,对了,他有个儿子叫钟启晨。”
刘大娘这才回过神,小心问道:“年轻人问这个作甚?”
年轻人好脾气地回:“钟启晨给他父亲寄了信和一个包裹,我便是来送信和包裹的。”他说着又指了指挂在马背上的那个大包裹。
刘大娘这才信了,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尘土,“我听钟老二说他儿子去尚京了,这信难不成就是从尚京城寄过来的?”
“没错,寄信地址确实是尚京城。”
刘大娘念了声乖乖,“我知道钟老二家,我带你过去。”
对方忙道了声谢。
往钟老二家走的路上,陆陆续续已经有下工的村民,见着刘大娘领着一位牵着高头大马的年轻人过来,好奇问了声。
“这年轻人是来给启晨那孩子送信的,从京城送过来的,我正领他去钟老二家。”
其中一个人回道:“我方才看见钟老二跟他大儿子大儿媳还在田里呢,不过李婶和小荷那丫头应该在家里。”
“那就行,可不能让人那么大老远跑过来又扑了个空。”
跟在后头的年轻人闻言倒是想反驳上一句,他只不过是从镇子上的大雍快运里收到信件,又被派到这里来送信送东西的。
不过见着周围兴致正好的大爷大娘,到底还是什么都没说。
这边刘大娘还没带着人走到钟老二家里,另一边村子里差不多已经传遍了,他们村里第一个靠上越州书院前段日子更是去了京都的钟启晨往家里寄信寄东西来了。
有些家里不忙的,当即借着串门子的借口也跟了过来。
那可是从京都寄过来的,他们这些人别说京都了,连恒都都没去过。
从京都寄来的肯定是好东西,眼馋一下还是可以的。
这边刘大娘刚敲响了钟老二家的院子,后头串门子的就跟上了。
李氏刚刚从厨房里出来,连手上的水都没来得及擦。
“来了来了,”说着小跑着开了门。
见外头站着的刘大娘,“我还以为谁呢,这门也没关,刘嫂子你过来直接推门进来不就行了,怎么还学人家文绉绉的敲门了呢。”
刘大娘侧了侧身,让出身后的年轻人,“这回我可不是来找你唠家常的,是给这位年轻人带路的,你儿子他从京都给你寄东西来了。”
李氏一愣,反应过来忙把大门又打开了些,“快里面请。”
“这位夫人,我就是专门负责送信的,您不必这么客气。”对方伸手从马腹的侧兜里掏出来一支笔和一个本子,“您只要在这张签收单子上签个名字就好。”
李氏:“······那我也不会写字,等下,我去把小荷给叫过来。”
钟小荷正在屋里给已经起床的小侄女梳头发,刚梳到一半就被风风火火进来的她娘给拉出去了,手里还拿着一个端了几个齿的梳子,便跟着往外跑边问道:“娘,你这是怎么了?”
“你二哥他从京都寄东西来了,得在一张纸上签个名字,你不是跟你二哥学过几个字吗,到用上的时候了。”
钟小荷闻言,也不用她娘拉着了,脚下更快了几个度。
到了门口接过对方递过来的纸笔,她看了眼上头一个格子里写着的签收人,“是签在这里吗?”
“对,写你自己的名字就好。”
正准备写上二哥名字的钟小荷笔下忙一转,端端正正地写了‘钟小荷’三个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