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殿下归我宠(76)
“姑娘这事,可有告诉太子?”
“没有。”
“哦?”宋书洪挑着眉,“为什么不找太子?”
他想了想,遂话中有话的,带了几分阴阳怪气的调侃之意:“以姑娘目前在东宫的地位,只要姑娘开口,太子不会不帮忙。”
思影冷冷道:“若东宫一句话便能重翻旧案,要三法司有何用?”
她一心要公开审理旧案,这自然是原因之一;但另一个或许更重要的原因,她无法说出口,那便是——她不愿让之恩早早认定自己别有居心,虽然她对他必会有所求,但她希望这一切的发生,能够缓慢、自然,水到渠成不留痕迹。
她甚至奢望着,最理想的情况,是自己既能完成家族平反大事,又可以永远不在他面前暴露身世……但如果实在做不到,那便让他们终归要打开天窗说亮话的那一日,来得晚一些罢。
宋书远听得微笑,“我明白姑娘的意思了。姑娘有东宫的支持,尚觉得不够,还想要三法司加持。”他故作沉思,摆出为难的样子,“只是此事非同小可,我怎敢随便允诺?不如……等皇上回来再说,可好?”
思影有些窝火。这宋书洪,当真生了一副弯弯绕绕的九曲心肠,她将自己的身家性命,全盘在他面前托出,他仍反复试探,不肯坦诚,尤其“皇上回来”四个字,一下子刺激到了她潜意识里……最最焦虑、最最恐惧之处。
一切的一切,都必须赶在皇帝回来之前完成,否则,说什么都没用。
宋书洪不可能不清楚这一点,他只是故意消遣她。
思影道:“前些日子杨志远佛花一案,闹得全城大乱,连京兆尹也挂了彩,当真是一番奇景;幸亏宋大人秉公执法,三堂会审时,表现出人意料的精彩,令人大开眼界。”
宋书洪斜着眼睛看她,目光带着微妙的警惕,仍不动声色,“嗯?”
“我很想请教宋大人——三千两一盆的佛花,全京城有多少人家出得起这等闲钱?宋大人可否查证过,真正被骗的人,究竟有多少?为何事情一抖出去,会令整个京城倾巢出动,闹得一发不可收拾?”
说这一番话时,思影是胸有成竹的。京城之前的那一场骚乱,她一直怀疑有人策划煽动,故催着纪绅、琴酒等务必彻查,然而多日来并没有什么进展。后来她仔细翻阅琴酒带回来的调查记录,发现虽没有确凿的铁证,但偶尔……却也浮现一星半点的蛛丝马迹。
只是这些细小的疑点太过散乱,并不能推导出明确的嫌疑者。
于是她作了一个假设——假设这个幕后主使者,就是她最怀疑的宋书洪。在此前提之下,她试着推演了整个过程,发现一切都豁然开朗了。
所有的疑点都可以得到合情合理的解释,甚至京兆尹莫名其妙的挂彩,也几乎可以确定是他与宋书洪精心合演的一出苦肉计。
宋书洪的确是极其小心的人,这等千头万绪的大事,居然都能够做到如此干净利落,几乎没有留下痕迹。
宋书洪沉默的听着她慢声细语,脸色愈加阴沉了几分。
“老百姓的事情,我怎么知道?”
思影也不勉强他承认,“不管怎么样,恭贺宋大人为大理寺立威。大理寺执一国之律法,乃是公义之司,我必然支持。”
宋书洪半眯着眼,心中啧啧称奇。
此时此刻,他方才真正打起了精神,小心且认真的看待她。一席话说下来——她先请求,再要挟,最后又表示合作;恩威并济,软硬兼施……简直就是一个老谋深算的政客,哪里像才十几岁的小姑娘!
他笑了笑,“姑娘的支持,就是东宫的支持,对么?”
思影道:“宋大人目光大可放长远些,我曾经与令郎讨论过一件事情——历朝以来,不乏有奉行‘法为重,君位次之’的时代,三法司威仪凌于君主之上,独立于君主之外。那才是真正政治清明,百姓安居的时代……”
宋书洪忽地大笑起来。
“东宫主政之日,姑娘或许可以只手遮天。可皇上不日回宫——孟姑娘,打算如何自处?”
“宋大人不必担心,”思影冷冷道,“皇上若不支持东宫,东宫颜面何在、如何立威?”
宋书洪目光忽地凝滞了,不由得愣了一下。
似一道流星划过天际,他心头被骤然点亮,各种深埋在心底的七零八落的念头、不可明状的企图和野心,被思影轻而易举说出来的一句话启开了所有的可能。
皇帝为何出巡?
之前的一两年,皇帝虽然命东宫主持国政,可是只要皇帝在宫中,之恩一般不敢擅自做主;而文武百官们,逢大事小事,也依然只向皇帝禀报,并没有真正把东宫当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