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谋士升职攻略(2)
陛下的倚重,百官的称赞,士子的孺慕,百姓的爱戴都让他占全了①。
唯独失去了曹操的信任。
荀彧的确有功,但曹操能给他的,早就全部给他了——尚书令(相当于宰相)、万岁亭侯、儿女姻亲、满门清贵。
曹操用人,向来是恩威并施。拉拢的手段都已用尽,然而荀彧君子如竹,风过不折,坚决反对曹操加九锡、称魏公,建立国中之国。说得好听一点是忠贞守节,说得难听一些便是不识时务。
于是曹操将荀彧调离尚书台,让他“慰劳军队”。
荀彧刚到军中,人就被扣下了。远离许都,远离权利中心,彻底从公卿百官的视线中消失。一连两个月过去,很多人都习惯了没有荀令君的朝堂。他的立场,逐渐变得无关紧要。荀彧不露面,汝颍士族群龙无首,不会轻举妄动。曹魏代汉,已成定局。
荀彧将往来书信投进炭盆之中,随手拿起火箸,漫不经心地拨了拨。火光渐渐旺盛,又慢慢微弱,终究在燃烧过后,归于沉寂。
风动竹影,似有故人,含笑作揖道别。
他转身,腰间的玉玦和玉环轻轻碰撞,发出一两声悦耳的环佩轻鸣。大约是在尚书台久坐(跪坐),腿部受寒的缘故。每逢阴天下雨,他的膝盖就隐隐作痛。然而除了郭嘉,没人发现他这点小病小痛。他忍着腿疼,留给曹休一道颀长峻拔的背影。
二十一年前,袁绍的势力如日中天,是最强大的诸侯。
袁绍以上宾之礼优待荀彧,希望收服这位王佐之才。然而,荀彧发现袁绍私刻玉玺,有篡汉之心。他毅然决然地离开袁绍,投奔当时还很弱小的曹操。因为那个说出:“诸君北面,我自西向!”率领军队追击董卓,险些丧命的杂牌将军曹孟德,显然跟他一样有匡扶汉室的志向。
没错,匡扶汉室,曾经是荀彧和曹操共同的理想。
他们共事二十一年。讨袁术、败陶谦、伐张绣、灭吕布、破刘备、战袁绍、征刘表……
“奉天子以令不臣”,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
现如今,曹操“参拜不名、剑履上殿”,谋划着“加九锡”进封魏公。这和袁绍私刻玉玺、袁术自立为帝、王莽篡权自称“假皇帝”又有什么区别?皆是一丘之貉。
荀彧这半生,兜兜转转,运筹帷幄,殚精竭虑。到头来只有“不识时务”这四个字。当初离开袁绍,如今顶撞曹操。
他不怨曹操——自古以来,权臣走到曹操这个位置,委实骑虎难下。要么再进一步,称公称王、独霸朝纲,最终取代天子。要么大权旁落,身死族灭,心腹陪葬。没有第三条路可以选。可惜,他明白曹操的苦衷,曹操却容不下他的道义、正直和操守。
现在细细回想,当初曹操的那句“吾之子房(张良)”,或许早已预兆了这一切。
堂屋内,竹木几案上摆着一只雕花食盒。这是曹操让校事官送来的。
荀彧不贪财、不好色,唯独挑食。总有口腹之欲。
当年曹操还是奋武将军的时候,荀彧担任军司马,追随曹操攻□□山贼白绕。他们缺人缺钱缺粮缺兵甲,什么都缺。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四处征战。有时陷入乱兵之中,荀彧也必须拔剑,奋勇杀敌。鲜血溅到衣襟上,很难洗得干净。饥饿更是难熬。
他吃不惯军营中的粟米粥,那粥里边不仅有一点没去干净的谷壳,还能吃出小石子,十分考验牙口。还有又干又硬的豆饼、味道奇怪的粗盐。只是荀彧从来不说而已,也没法说——士兵领到的粟米粥是带壳的。新兵经常吃不饱,而且很多人连草鞋都没有,每天赤着脚赶路。他好歹还能骑马。
曹操非常敏锐,发现荀彧每顿饭都吃得有点少,就准备了一只双层的乌木食盒。时常给荀彧送些汤饼、点心、烤肉、酱驴蹄、豆腐鱼糜羹之类的美味。
后来,荀彧举荐郭嘉。郭嘉一走出司空府的大门,径直来找荀彧。
“文若,跟你讲个笑话。明公②纳了八个小妾,他对每个妾都说过‘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之类的誓言,个个有真情。今日我和明公谈论天下大事,甚是投契。他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一个人说话做事的风格,总是有迹可循的。让妻妾和睦相处的方法,和让幕僚戮力同心的技巧,也没太大的分别。让我猜一猜,文若和公达是不是也听过相似的话呢?”
荀彧,字文若。荀攸,字公达。好友之间,通常互称表字。
一声轻笑,随风消弭。
郭嘉斜倚着檀木小几,修长白皙的手指探进食盒里,拈起一块桂花糕,“说来听听嘛,嘉好奇。”
……
此时此刻,摆在面前的依然是那只旧食盒。
往昔的时光浮上心头,荀彧难得莞尔,那是他生平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撒谎——彼时,曹操异常欣喜,想知道郭嘉对他的印象怎么样,向荀彧打听。
荀彧只好含糊道:“奉孝说,‘真吾主也。’”
虽然郭嘉郭奉孝的确是这个意思,但他的原话多少有几分戏谑。还容易暴露他私下调查过曹操的秘密,难免犯忌讳,说不得。
荀彧揭开食盒的盖子,第一层是空的。他微微出神,怔愣片刻,才揭开第二层,同样空无一物。
他的手颤了一下:空食盒,就是没有食禄,无禄可食。《礼记》中记载:士死曰“不禄”。
曹操的暗示,已经十分明确——做汉臣,士死,不禄。做魏臣,一人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