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金牌是我的[花滑](1424)
作者:暮予
这个探戈曲矛盾重重,充斥着女主与男主的感情挣扎,双方的信任错失、心浮气躁,两人的情绪起伏大,情节紧张、转变复杂,是一个便于阐述故事进展的曲目。
对冰舞来说,组合的配合能够充分地演绎出男女主双方的情感,从男主的默默忍受到最后的妒火爆发,有压抑有高潮,对观众是一场视觉盛宴。
单人来演这段时,也可以单方面选定角色去描绘故事走向,不论是女主为了自己的梦想延续而被迫赴约会见公爵,以求得到后者的资助,还是她挣扎在真爱男主感情里的不可说,这都是一段非常丰富的音乐。
最关键的是,这一个片段里女主的明媚动人,她的迷人气质,是让人难以自拔的。
很多选手在演绎这段的时候,经常会走向一个误区。
《红磨坊》的女主是一个舞女,她有着交际花一样的花枝招展,她性感,魅力十足,但她同时也是一个为了自己的梦想在努力的追逐者。
她不想只做一个浮于色情的舞女,或者妓女,她想成为一个真正的演员。
这也是为什么她需要得到公爵的资助。
不论这个方式如何,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个电影故事里的女主是极度充满个人特点的。
《红磨坊》不单单只有魅惑、性感,只从这方面去表演,无法让花滑节目成为人人称赞的经典。
那些被无数人记住的赛场画面,都无一例外的,触碰到了电影所想表达的人文内核。
丛澜反复看了二十多遍电影,她一点点地研究,慢慢地去揣摩,再结合过往花滑赛场上有过的《红磨坊》,来作自己的风格。
几乎全世界的编舞师都很喜欢丛澜,没有合作过的人渴望得到丛澜的垂青,而每一个与她合作过的人都大夸特夸,不只是因为她在合乐和技术方面非常配合,还因为她每次都会深入音乐本质,以求做到比赛与艺术性的融合。
这很难,根本就没多少人做到。
就如这段探戈,选它的人太多了,留下色彩的又太少了。
教练会追求技术完成度,运动员无法平衡艺术与技术,在各方的压力下最后只能单方面地选择最粗浅的那一层,而没有去真正地理解、探索。
这是错的吗?
好像是不太对的。
花滑是一个吃年纪的运动,在艺术表现力上,天赋固然重要,经验起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但真的做不到吗?
也不是。
至少不会跟现在这样。
过于追求技术的难度,导致精力被全部放到了技术训练上,缺乏对艺术的打磨,拼尽全力要维持的是完成整个比赛,做到跳跃不摔,在能偷巧的最大范围各种试探。
浅浅地做一些性感的动作,学着编舞师和教练给的方式去抛媚眼、挥舞肢体,营造出来魅惑,于是就等于演绎了《红磨坊》。
与现在花滑圈追逐高难度的技术而不在乎正确性,何其相似?
丛澜能在《红磨坊》这个电影里,由它延伸出去直达花滑赛场的冰面里,看到许许多多的人类困境、运动员困境。
在cop2.0的初始阶段,这个赛季用这个曲目来作她的自由滑,真的再合适不过了。
她想说的话,早在各种采访里就已经说过几十上百遍了。
有人听进去了,有人过耳不闻。
那么,她想要让所有人都无法忽略地,听她再说一次。
“我要让众人在这四分钟内,用眼睛、用耳朵、用心,去听我要说的话。”
丛澜这样对教练和编舞师说着。
裁判组要为她评分,ISU组织者要观察赛事进程,媒体从业者要拍摄全场,新闻工作者要捕捉热点,观众要值回票价,冰迷要欣赏比赛。
其余的运动员、教练员,他们需要研究丛澜,分析她的技术,剖析她的节目,解析她的发挥。
既然如此,就好好地去看。
从古典乐到华夏传统乐曲,到古典与摇滚的结合,再到现在的探戈,她不断地尝试着、进步着,也反复地以身作则想要引导花滑的发展。
身为运动员,不就应该以节目说话吗?
《红磨坊》不是一个单纯的赛用曲目,它承载了丛澜截止到当前所有的感悟,如同这个电影的导演,丛澜也对经典进行改编融合,来创作她个人的表达。
ISU不愿承担的责任,她担了起来。
第410章 《红磨坊》
丛澜的考斯滕上有很多钻石一样的装饰, 奢华靡费,一看就很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