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历史直播]+番外(374)

作者:春山有信


两人大眼瞪小眼,俨然就是要论辩的架势,朱标见状忙上前一步,不着痕迹地将二人的视线隔开,转移话题道:

“弘光荒唐,那崇祯末了倒是不曾辱国,先前提的君王死社稷,说的便是这孩子吧!”

说到最后不由得带上几分叹息,朱元璋一听也是默然,他还记得楚棠说起“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赞扬,面色稍缓,喟然道:“以身殉国,确有几分血性,到头没有丢咱老朱家的脸。”

提到崇祯,一众人的心都沉重起来,又是怒他不能守住祖宗基业,又是悲他以身殉国。

朱棣早已忘了刚刚受的无名气,沉吟道:“李自成攻入北平,皇室南渡,南明对阵的又是清兵,所以大明是崩于内乱,再……亡于异族?”

朱元璋也想到这个关节,脸色愈发冷了:“内忧外患毕至,诸臣处处有私,朝堂尚且如此,地方会是何等光景?又一场天下大乱。”

朱元璋半是恼怒半是惶然,他自己是从元末乱世里一路拼出来的,定鼎之后也有日月重开大汉天的豪气,可偏在此时闻说了三百年后的明亡,曾经所见的乱世恍惚变成了三百年之后的流离,烈火般炙烤着他的心。

起朱楼、宴宾客、楼塌了,好似竟没有一个王朝逃过了这句词。

有这样感受的不止一个朱元璋,咸阳宫中,嬴政同样在心里咂摸着这几句词。明朝皇帝姓朱,起朱楼说的,便是朱明王朝。

他瞅着念着,只觉这几句像极了《阿房宫赋》中所写,从“六王毕,四海一”的盛极,到“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大秦宫室轰然倒塌。只是《阿房宫赋》是怒,那《桃花扇》,就是悲恨绵绵了。

“此二文章,可为戒。”

他们唏嘘感叹心有戚戚,市井百姓也听了一场荡气回肠的戏文,抹泪者有之,悲愤者有之,倒是还有细心之人记着开场的生旦离合,不无同情道:

“国亡了,不知侯李二人最终如何。李香君出身风尘,竟有一身节义,铮铮骨气笑傲多少男儿,当真是为奇女子!”

“节义之士,原在烟花,此等大义实在令人感佩。”一旁的人啧啧称赞,“这般女子,想来不亡于乱世,亦自殉于国节吧!”商女亦知亡国恨,清姿傲骨不堕尘。

“啊……”另有一人听着不忍,“殉国?那这生旦岂不是不能团圆了?”

他没有太高深的想法,只觉若观戏文,总要看到大团圆的结局才好,不然心里多难受啊!

“团圆又能如何?”先前说话的人跟着叹息,“国已破,家已亡,两人那些个风月感情,只怕再难开口了吧!”

“好像也是哦……”

那人一想,语气也低落了下去。

讨论罢,一众围观人等感伤不已,只觉这戏文实在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孔尚任用戏曲这样俚俗的文形式承续起了前代文学严正的题旨,所不同的是他为反思,杜牧更多则是劝谏当朝。】

【只是我们看到赋文的结尾,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哀复哀后人也。秦后诸人,未尝不哀秦之遽亡,可哀叹之后不思以其为戒,结果不过是又成了一个秦朝,又引得后人哀叹。】

【事实证明,杜牧一语成谶。】

【我们的历史足够漫长,是以只要有心,总会找到方方面面的反面教材。再有心一点,或许就能总结些经验教训,以资当时。只可惜,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

一番话说得诸天万朝的人们都沉默了下来。

秦朝。

嬴政又想起被囚于宫室的胡亥。秦世尚早,但也有三代作鉴,桀、纣、幽、厉,哪个不是血淋淋的例子?胡亥不可能没听过他们的事迹,却还是义无反顾地步上了他们的后尘,不正是没有吸取到任何教训么?

想到这里,嬴政心中又是一阵恼怒。他又将目光看向一旁垂眸侍立的扶苏,这个儿子倒是以史为鉴,结果鉴成了太子申生。

有些心累的捏捏额角,嬴政再一次糟心怎么自己就没有一个好儿子。

汉朝。

刘彻的脸色也很不好,巫蛊之祸的事还在他心头哽着,那句“刘据以史为鉴不让自己成为扶苏,却又站成了另一面镜子”让他想着心里就不是滋味。

恨恨地一拊掌:“将前代的史书都送到朕宫中来!”

没有教训,却不能不鉴。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