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历史直播]+番外(312)

作者:春山有信


【之前有过一部纪录片,比较老,探讨的是文化问题。】

文化啊~诸位文人学者精神一振,这他们熟啊!眼看着又回到文学主场,一众诗人词人又紧张起来,纷纷期待自己的作品是否可以登上水镜。至于什么“纪录片”,选择性忽略。

【这部片子如今已经不太能看到了,我也是道听途说。它的主要思想逻辑大概是这样的。中国文明起源于江河,属于大河文明,是黄色文明的代表。】

“不错。”

孔颖达等人满意地点头:“周起于黄河,吴楚越又源于江畔,‘大河文明’这一说法倒也恰当。”

李世民也很满意,大唐万国来朝,华夏文明可不就是代表吗?

【西方文明发端于大海,属海洋文明,是蓝色文明的代表。】

“这是意在探讨中西文明之不同?”不少学者对此类问题还比较感兴趣。

【河流最终会流向大海,所以黄色文明最终的归宿是蓝色文明。】

???

孔颖达的笑容僵在脸上:“她说什么??”

谁的归宿是谁??

李世民的脸色同样一瞬间不好:“我华夏文明的归宿怎么就成了西方?”

汉朝。

刘彻冷笑一声:“有此言论,其心可诛。”

明朝。

朱元璋拧着眉:“就算其后中华势微,后辈不也一雪前耻了么?怎么会有如此数典忘祖之论?”

“荒唐,简直荒唐!”

一些儒学士子更是气得发抖,他们向来自诩为正统,如今听人说本国文明不如他国,顿时气不打一处来,脑中引经据典,就要开始一番针锋相对的驳论。

也有一些态度更为平和的摇着头表示不认同:“各美其美,天下大同才是正理,怎的要这样分个高低,还是如此贬抑自己?”

短短一番话在诸朝引起轩然大波,文人雅士也不再想着自己是否能被提名了,都在为这所谓的“河流入海”论糟心,更有人不爽地开始迁怒: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从今天起我讨厌这句诗。”

围观众:……

倒也不必如此。

【相信大家应该都能听出其中的问题所在,也正是因为这种“别致”而又“大胆”的提法,这部片子在当时引起了激烈的讨论。

如今,此种观点已经随影片一起被历史所淘汰,但是,对于不同文明的探讨却是不曾停歇。如何对待本国文明?如何看待外来文化?这是一个百年命题。

那么,百年前的智慧是否有参考价值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学习。】

画面一转,众人眼前出现六个大字:

拿来主义——鲁迅”

第98章 拿来主义1

鲁迅!

众人心中一凛。他们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楚棠已经在先前的课文中提过许多次了,听其言语,应该是后世那新闻学中的一员巨将。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杜甫念起这节他印象甚深的诗句。

“当日楚姑娘提起时,我困于一己心神,不暇多思。后来回味,只觉此语幽峭冷峻,虽与我等诗作多有不同,犹不乏深沉之致,常恨不能观全篇,此番倒是有幸能一睹后人佳作了。”

他笑眯眯地,显然对鲁迅抱有极大兴趣。

中唐。

白居易对鲁迅这个名字也颇有印象:“先时楚姑娘曾提到,郁达夫十分推崇鲁迅。郁达夫文辞幽婉,鲁迅文风与他似殊为不同,我倒要看看此人文章妙在何处。”

说白了,鲁迅在楚棠的言语间出现了无数次,众人又被那节短诗以及新文学的一角——《故都的秋》拉高了期待,早就对鲁迅其人其文充满了好奇,此时更是翘首以盼。

“只希望楚姑娘这次将文章放出来才好。”

不读全篇,总是无法领会其中精妙。

秦朝。

嬴政则是思索着这个文章标题的含义。始皇陛下记忆了得,一边回忆一边思考:“社会主义是一种体制,这里的拿来主义又是何意?”

“书中曾道,主义行德曰元。主义,是为谨守仁义,意为坚守仁义的观点。臣猜测那题中的‘主义’,应是对某事物的主张?”李斯跟着猜测。

嬴政略一沉吟,只觉李斯所言也不差,便颔首道:“有理。”

拿来的主张……他犹自寻思着,对什么的拿来呢?

同类小说推荐: